第340章 朝堂论功封安北,罪定崔昂正典刑

次日早朝,针对打下的东突厥土地进行了商议,

 针对俘虏的安置,李世民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将十万俘虏分散安置于中原地区,部分人迁入长安等地定居。

 决定在盛乐城设置单于都护府,管辖下面的顺佑化长四个羁縻州。

 将内附的部落安置在朔方等地,允许这些部落保留部落结构,同时接受大唐的间接统治。

 归附的突厥贵族,李世民也一一授予了不同阶品的官职,位列五品以上者超过了百人。

 李世民看着众臣,有些感慨:“古人有云:‘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我大唐草创之时,太上皇为使百姓不受侵扰,不得已而向突厥称臣。

 朕一直引以为奇耻大辱,每思及此,未尝不痛心疾首,发誓一定要灭掉突厥!

 今李靖率军征讨,无往不胜,使颉利也不得不俯首称臣,朕终于一雪前耻!

 李靖改封卫国公,食邑增加至五百户。”

 堂上一片寂静,都知道李靖的功劳巨大,无人反驳。

 李靖高声回道:“臣谢陛下隆恩。”

 “李积协同作战,俘虏五万余,改封英国公......

 封薛万彻武安郡公......

 封张俭为皖城郡公......

 高甑生升任?岷州都督......

 唐俭升任礼部尚书......

 张公瑾晋封邹国公,迁任单于都护府都护......”

 面对众将的封赏,一时朝堂之上开始议论纷纷。

 秦浩听着封赏,有点着急,啥意思,怎么迟迟不到自己呢,这大会得开到啥时候去啊?

 “此次驸马秦浩功劳卓着,朕一时有些犹豫,不知众卿有何高见?”

 秦浩顿时心里一沉,李世民又要赖账,心中有些不耻,老子生擒了颉利,怎么地也不能抹杀了吧?

 看了眼老神在在的师父,默不作声的听着众臣议论。

 唐俭有感于秦浩的救命之恩,率先出列:“驸马此次北征异常勇猛,多番做为先锋出战,

 铁山之战相救了大唐的使团,且有生擒颉利的泼天大功,我大唐最重军功,臣以为可封郡公。”

 朝堂之上一片吸气之声,感慨着唐俭这回的死里逃生。

 长孙无忌眉头紧皱,出列反驳:“驸马虽有功绩,但封赏需慎重。

 郡公之爵非同小可,历来封赏皆以资历、功勋并重。

 秦浩虽生擒颉利,然其资历尚浅,若骤然封以高位,恐难以服众。

 臣以为,可封其为县侯,以示嘉奖,同时亦可激励其日后再立新功。”

 张公瑾有些为秦浩打抱不平:“此为灭国之战,驸马屡立战功,且不居功,每每冲锋在前,从不畏险,

 更是以其才智生擒了颉利,避免其逃遁吐谷浑,否则如何会有各部族的内附大唐,并推举陛下为天可汗,

 此功意义重大,不可磨灭,望陛下三思。”

 李积望了眼看戏的秦浩,心中一叹:“陛下,此功不能等闲视之,若无生擒颉利,此次北征只能算是大胜,便称不上灭国,

 更不要说驸马献上的各种军器之功,运输军需之功,建议通运河,修驰道,

 无有马蹄铁,此次军马的折损不可估计,没有滑雪的依仗,两次阻截更谈不上抢占先机,

 此战的方方面面都有驸马的身影,这等大功微臣觉得根本无须讨论,军中将领全都有目共睹,臣不信会有人不服。”

 李世民也觉得李积的话颇有道理,可为什么一看秦浩那事不关己的样子就这么来气呢?

 “药师有何话说?”

 李靖想了想道:“驸马之才,超出臣的想像,此战中诸多计谋皆有驸马的建议,每每臣下不了决心,也是驸马坚定臣的信心,

 更是数次作为先锋,均能超出微臣制定的目标,臣实在没法评定驸马的功劳,臣觉得此次大战微臣的功劳也比之不及,此为微臣的肺腑之言。”

 朝堂一片哗然,李靖这是一下子把基调抬高到了顶峰,相当于把陛下架火上烤了啊。

 李世民颇为头疼,有点后悔询问李靖了,看向房玄龄,又觉得老房肯定得为自己徒弟说话,唉,朕的克明要是还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