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大开杀戒(第2页)

  “下官都是按照规矩办事的,收到文书才开的仓啊!”司仓参军见连死两人也没人来救援,便知这太守府只怕已经被控制了。

  陈琬琰在心里琢磨能从哪里拨粮,正仓和军仓是空的,转运仓只是暂时存放货物有没有粮不好说,常平仓要抑制粮价肯定不能乱动,现在没有灾民义仓倒是能调动点粮食。

  她转身看向剑州太守,“都正仓……”

  哪知她话还没说完,剑州太守就扑倒在地,哭嚎道:“郡主饶命,下官也是被坑了,我有罪,我的官印过年间丢失了数日,等我发觉,都正仓已经被知州和通判搬空了!”

  他趴在地上哭哭啼啼,本想着三月就开始征粮税,匆忙去龙州、绵州和梓州交好的同僚处借粮,竟然吃了闭门羹,这才惊觉事出有妖。

  二月起了战事,他只能让人去山南西道紧挨着剑州的利州借粮,人还没回来他就被人威胁了,哪里还敢出去迎接携带皇命的使者。

  “绵州都督叛变了,龙、梓二州的官员与他里应外合,仓库里面的粮现在都运去了绵州!”

  只有他没听懂绵州都督与知州和通判的暗示,这才丢了官印!

  他害怕被灭口,这才让人加固了太守府的防守。

  陈琬琰用力捶了下几案,咬牙切齿的问道:“为何不往京都传递消息。”

  司兵参军跪在地上往前爬了两步,“下官传了,驿使出了剑州便没了音信。”

  剑州太守眼都快哭瞎了,“下官派往京都的人到现在还没回来。”

  “剑州通判呢?”她问道。

  幕僚心如死灰的说道:“没来。”

  “义仓和常平仓有粮吗?”都正仓都空了,陈琬琰对这俩仓库也不抱太大希望了。

  “有!”司仓参军大声说,“从去年十月起,义仓和常平仓外就有一群人日夜蹲守,下官没有收到调粮的文书,里面的粮还在!”

  他只是个管仓库的小官,大人们又是熟脸,且手续齐全他才敢开仓放粮。

  陈琬琰揉了揉太阳穴,指着剑州太守,“你带着侍卫与刑部侍郎大人一同去通判府,将他与家眷捉拿归案。”

  刑部侍郎:“……”她是他的上司吗?

  她分明是李珩携带来的家眷,怎么变成总指挥使了?

  “怎么了?”她见刑部侍郎坐着没动,不解的问,“他们刚才举报,你们没记下来了吗?”

  刑部随行来的都官司郎中与书令史一起看向刑部侍郎,刑部侍郎顿感无语,这事儿他做不了主,只能默默的扭头看向李珩。

  李珩接受到他询问的目光,义正严辞的说道:“我们此行是为陛下分忧,此地官员罔顾律法,亦有不臣之心,必须尽快缉拿归案。”

  景睿帝派了六部的官员跟着他们随行,礼部掌礼仪,户部与兵部管调粮,工部来视察屯田,吏部来管官员调任罢免,刑部跟来不就是处理犯官的吗?

  要不带他们来做什么?

  “如此,便请太守大人领路。”刑部侍郎也不含糊,既然他都这般说了,虽然还没见到物证,但已有了人证,去捉拿他也合规矩。

  剑州太守哭着走了,留下一众大小官员瑟瑟发抖的跪在地上。

  “开常平仓和义仓需要找谁签文书?”陈琬琰问道。

  “常平仓和义仓的粮食是应急物资,怎可随意动?”剑州长史颤颤巍巍的说完,觉得有可能会激怒她小命不保,赶紧又补了一句,“若是发生灾情造成粮价飙升,两仓无粮百姓如何安置?”

  陈琬琰本有些恼怒,听他如此说便耐着性子说:“你先将粮放出,等拿下绵州,再从绵州的都正仓和军仓找补回来。”

  既然粮食都运到了绵州,绵州都督还未同季从之谈好条件,那粮食即便是卖给了季从之一部分,也还有盈余。

  “您能做主?”剑州长史不放心的问,这可是大事,剑州都正仓已经无粮了,这俩仓库若是再被搬空,那就真是山穷水尽了。

  “能,你就说我们需要拿谁的文书,你们才能放粮。”

  她这话说的笃定,那长史纠结了一下说道:“太守、知州和通判。”

  陈琬琰哦了一声,“他们都不在你就是这里最大的,能做主是吧,你带着人去放粮,我给你出个剑州军正两仓向常平仓和义仓的借粮文书。”

  长史就没听过这种操作,纠结的眉毛拧掉了,壮着胆子说道:“您这不是空手套粮吗?”

  “三月就要征收粮税,如果绵州那边没如期补回粮食,都正仓分到各县这二仓的粮食便如数归还借粮。”

  她能怎么办,打仗需要粮!刻不容缓!

  长史想了想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又没有反叛之心,如果能借着这件事更上一层楼,也算美事一桩,反正离三月也没几日了。

  “那下官就听您的,您出文书补了太守大人的官印,下官就与司仓参军去开仓,在让人去各县官仓给您放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