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山海十八
55. 第五十五章 二更(第2页)
在数千年的漫长农耕史中,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不断深入,有很多种类的农药与肥料,此处就举简单的例子。
古代农药的制作来源广泛,分别从植物、矿物、动物提取有效物质。
神农本草经提到“松毛杀米虫”,王祯农书里记载了“硫黄与雄黄做烟熏之”可以用来除虫。
明末奇书天工开物,更是记载了炼制白砒的方式,将它制成农药除去老鼠。这种除鼠害方法一直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肥料的使用上,古人也发现了多种多样的来源。
比如豆科植物,苜蓿、绿豆、大豆、紫云英等等都有固氮肥田的性能。比如把人粪与动物粪便经过腐熟发酵后用作肥料。
矿物亦可做肥料。
植物生长不可缺乏硫、钙等元素,其现象也被古人发现了。
例如咱们都知道的美食大家苏东坡,他在格物粗谈就记录过用硫磺做茄子的肥料。 1
例如徐光启农政全书里提到,用石灰,或牛猪的骨头来给植物施肥。
如今去分析这些古代农药配方,不难看出这就是在给植物补充其必须的硫元素、钙元素。
食物中的化学知识远不只于此,真要聊起来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就再说一个如今厨房里必备物品盐。
盐,在古代无疑是国家级的重要战略性物资。早在周代就有专门掌管盐的官员,称之为“盐人”。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不同,自然资源分布不同,炼制食盐的方式必也会有区别。
例如巴蜀之地是井盐的发祥地,而内陆盐湖以山西河东盐池为最著名,沿海地区则是很早就开始煮海取盐。
各地人民不断钻研提升不同炼盐法的技能。
像是改煮盐为晒盐,又是寻找着有利于提取更多食盐结晶的小技巧。
明朝的天工开物就记载了一种皂角法取盐。
皂角是豆科植物,把它磨碎加入水中就可以产生大量泡沫。宋应星记载“卤沸之际,投入其中搅和,盐即顷刻结成”。
其原理利用皂角絮凝卤水的杂质,从而促进食盐更好的结晶。在明代,此法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
有趣的是此后还记录了一句,“盖皂角结盐,犹石膏之结豆腐也”。可不就与汉朝的豆腐发明呼应上了。
嬴政若有所思,随着一笔笔记录,他看到了朝代更迭与时光变迁中的技术传承与发展。
尽管咕咕只是简略举例,没有给出详细的农药、肥料、制盐之法,但视频里提到的大致方向足以给人许多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