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窦婴,堕落了(第2页)

  最终,重新冷静下来,并决心和叛军硬刚到底的孝景皇帝,便将自己最信任的外戚——太子詹事窦婴拜为大将军,引军驻守天下的心脏:敖仓,瞬间监齐、赵兵马。

  待叛乱结束,朝堂内外更是掀起一阵舆论的风潮。

  太尉周亚夫三月而平吴楚之乱,自然劳苦功高,甚至有了些功高震主的意味在其中;

  而大将军窦婴,以太子詹事的身份得如此武勋,甚至在战后获封魏其侯。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将来的太子太傅,非但是一个监着外戚身份得儒生,而且还手握毋庸置疑的武勋!

  于是,所有人都开始说:窦婴稳了,窦氏一族稳了。

  只要储君册立,窦婴顺利做了储君的老师,那等新君继立,窦婴就将以皇帝的外戚长辈、太傅,外加‘平灭吴楚之乱,扶大厦于既倒的功臣’等斜杠身份,成为新君一朝毋庸置疑的权臣。

  而这样一个文武双全,还做过天子师的外戚权臣,必将确保窦氏外戚再显于朝堂至少三代。

  只可惜,后来发生的一切,都让整个朝堂内外,甚至是全天下人都大跌眼镜······

  “当年,如果魏其侯没有固执己见,因太子储君册立意识,而同先帝生出嫌隙······”

  如是发出一声轻喃,刘胜只又一阵摇头苦叹不止。

  这句话,刘胜是说给窦太后听的,却也不完全是说给窦太后听的。

  当年,吴楚之乱得以平定,窦婴获封为侯,又官拜太子傅,自恃功高,一时间风光无二;

  但在之后不久,先孝景皇帝打了全天下人一个措手不及,在短短一天之内便将刘彭祖、刘胜兄弟二人以外的所有儿子全部封王,甚至还让刘荣、刘德、刘淤三兄弟在当天启程就藩。

  天子启这个举动,显然是发生了什么决定性的变故,让其改变了‘立长’的想法,转而去选择风险更大,也更容易为后世埋下祸患的‘立贤’。

  感受到天子启的这层意图之后,整个长安朝堂都是讳莫如深,生怕被牵扯进那个改变天子启想法的漩涡之中。

  窦婴,原本也应该这么做。

  尤其是作为天子启的母族外戚,作为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一点点提拔起来,且前途一片光明的外戚,窦婴比其他人都更应该站在天子启这一边。

  当时的天子启,其实更需要窦婴在朝堂上站出来,以自己故大将军、太子太傅的身份亮明态度:册立储君的事,是由陛下和太后决定的,我们作为人臣,没有对此感到不满的道理。

  如果窦婴真的这么做了,那之后的很多事,都会变得非常顺利。

  ——原本因储君册立的异常而感到不满,从而生出些许动荡的长安朝堂,会带着‘太子太傅都这么说了,我们操心个什么劲儿啊?’之类的想法,不再对储君册立一事抱以异常的关注;

  窦婴也将借此在朝堂掌握更大的话语权——足以和手握泼天大功的周亚夫分庭抗礼,相互制衡的话语权。

  再加上‘太子傅’的身份,必将为窦婴引得一个‘能让将来的汉天子言听计从’的特殊光环,有这样的窦婴制衡,周亚夫或许就不再会那般跋扈,也就不再会是非死不可了。

  再往后,窦婴做了太子胜的老师,和窦太后之间的感情自也就会越来越亲密。

  窦婴可以成为脆弱的太子胜的倚靠,通过自己在朝堂、军中的人际关系和威望,帮助脆弱的太子胜巩固储位,并以此为代价,换得刘胜对窦氏一族——至少是对窦婴这一脉的特殊承诺。

  还有一件事,或许已经被世人淡忘了。

  ——刘胜这储君之位,甚至是刘启这一脉的传承,可是窦婴亲自保下来的!

  当年,窦太后鬼迷心窍,非要让梁王刘武做储君皇太弟,天子启也被母亲逼得退无可退,甚至都已经在口头上答应了此事!

  若非窦婴站出身,以‘陛下喝多了’为由将此事搅合黄,别说是刘胜了,恐怕整个天子启这一脉的传承,都要断在窦太后那荒唐的念头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