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国丧(第3页)

  而对再年轻一些的人,尤其是四十岁以内的人而言,秦,真的就只是父祖口中的传说。

  但不可改变的是:秦人,终究还是秦人;

  即便曾被始皇嬴政辜负,甚至伤害的体无完肤,老秦人,也终归是老秦人。

  当听到这一首秦风《无衣》时,不知有多少华发老者颤巍巍抹起泪——这是对过往的追忆;

  也有不少发须杂白的老人,不知怎的就红了眼眶——这是深藏于灵魂深处的认同。

  至于那些‘年轻人’,则是在为眼前这一幕而感到神伤。

  也就是在这时,内着军袍,外批麻丧,头系孝带,腰系数枚银印的车骑将军郅都,终于出现在距离刘胜所在的御辇二十步的位置。

  “车骑将军雁门守臣郅都!”

  “奉太祖高皇帝诏谕,亲送材官校尉甲队司马秦牧,荣归故里!”

  ···

  “上将军飞狐都尉臣张诩!”

  “奉太祖高皇帝诏谕,亲送甲盾都尉丙部校尉乙队司马监军赵开,入朝受封!”

  ···

  “左将军弓高侯臣韩颓当!”

  “奉太祖高皇帝诏谕,亲送北军中垒校尉丁队甲曲曲侯卫去疾,班师回朝!”

  ···

  ···

  “右将军臣······”

  “奉太祖高皇帝诏谕······”

  ···

  “后将军臣······”

  “奉太祖高皇帝诏谕······”

  ···

  ···

  ······

  以郅都为首,张诩、韩颓当等人跟随,并由马邑一战有功将士组成的送葬队,次序自渭桥走入长安。

  而在这个过程中,每当有一个人名被朗声呼号而出,站在御辇前的少年天子,都如同丧葬之礼时迎来送往的子侄,朝那一方方木盒的方向躬身作揖。

  直到最后一方木盒,也被最后一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儿郎抱入长安城,少年天子才满目哀痛的折过身;

  ——却并没有乘坐御辇,而是手扶着御辇一侧的诡木,一步步缓行向未央宫的方向。

  在‘马邑大捷’的消息传回时,长安城曾有过许多憧憬。

  人们憧憬这一场大捷,会让全天下人都神清气爽好一阵!

  畅想过未来,便不再是汉家出嫁公主,而会是匈奴人反过来嫁女来长安;

  更有一些贪嘴之人,还在暗中祈求刘胜能趁着高兴头,颁诏大哺——允许,并赐酒给长安的民众喝个痛快。

  但在这一刻,笼罩在整个长安城方向的,只有无尽的哀沉,和无际的沉寂。

  送葬队伍跟着郅都一路走,并有少年天子亲自‘断后’,沿章台街向前走着;

  走到长乐宫西宫门时,便见一名郎官自宫门内小跑而出。

  “太皇太后懿旨~”

  “国有忠臣,天下之大幸;忠臣归天,社稷之大哀。”

  “乃奉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孝景皇帝遗志,赐为国捐躯之忠臣义士冥灯各一。”

  “忠臣之骨陪葬茂陵,尊神主牌于高庙,受后世子孙供奉,血食三牲不绝,与国同休~”

  于是,在来到章台街和蒿街的交叉口时,送葬队伍并没有折道向未央宫的方向,而是继续向前走去,沿着长乐宫一直走到长安南城门附近。

  也是直到这时——直到送葬队伍在太祖高皇帝刘邦的高庙外停下,刘胜的身影,才缓缓走到了送葬队伍前。

  刘胜什么也没说;

  只绷着脸,微微一颔首。

  片刻之后,便是尚书令汲黯悠长悦耳的音调,于高庙上空响起。

  “陛下诏谕~”

  “诏曰:国失栋梁,朕心甚哀;”

  “乃令马邑一役,凡参战将士,上至车骑将军,下至运粮民夫,皆赐爵一级。”

  “因战伤、残者加,战殁之忠臣义士倍之······”

  ···

  “凡英烈之属,皆与月米五石,钱三百,岁与布一匹,肉二斤。”

  “敢有欺英烈之属者,首犯,夷三族!从犯,斩弃市!!”

  “地方郡县连坐,主官坐罪,长吏免职,包庇者同罪!!!”

  “英烈之身后事,皆出内库钱以置,勿有所省。”

  “乃令天下:凡汉之土、凡汉之民,其举国丧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