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国丧


  刘胜这话一出,众人便都明白这件事,实际上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人家都要去奏请太后了,外朝的意见还重要吗?

  毫不夸张的说:不重要了。

  除非太皇太后、太后要在外朝面前驳皇帝孙子/儿子的面子,就必定会顺水推舟,至少也是默许刘胜的这个决策。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为什么这么做,刘胜给出了无可辩驳的理由:历代先皇有事儿没事儿给天下人赐爵,朕还不能给有功的将士们赐爵了?

  刘胜了给出的这个理由,在场众人不能说是无言以对,也起码是无可辩驳。

  一来:赐爵这件事,几乎和皇帝今晚要临幸哪个姬嫔一样,是属于绝对意义上的臣子插不上话的事。

  除非受赐者的身份有些敏感,此次赐爵可能引得天下人神共愤,否则,臣下是绝对没有插话的立场和权力的。

  更何况刘胜此番要赐爵的,是刚打了马邑大捷的有功将士们,就更让在场众人无力反驳了。

  ——皇帝老子要给有功将士赐爵,臣下却在劝阻,怎么個意思?

  ——要站在武人的对立面?

  要知道如今,是民风彪悍,国风至刚至烈的刘汉!

  后世宋、明的文武相轻,党同伐异那一套,在如今汉室根本搞不通!

  于是,在短暂的权衡利弊之后,在场公卿重臣们便出于公、私两方面的考量,一致决定对此保持沉默。

  只是在这时,在场众人却没有丝毫预料到:刘胜这好似心血来潮的举动,居然会藏有那般深远的谋划,甚至对汉室未来数百年的国运,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天子胜新元二年,冬十一月初一,以北军为框架组成的车骑大军,及飞狐都尉部的代表抵达长安。

  在这一天,整个长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长安城北城墙外的渭水——其实是渭桥之上。

  大军(代表)班师,自北而来,也必定自北入城。

  确定这个消息之后,不知有多少长安百姓在这一天,爬上了城外的树上、墙上,想要一睹王师风姿。

  ——主要的,其实还是想看看得胜归来的关中子弟兵。

  便是在这万众瞩目之下,长安百姓,以及长安附近收到消息来看热闹的民众,目睹了两件大大出乎天下人预料的事。

  其一:当今天子刘胜,在奉常礼官所摆出的天子卤薄跟随下,身着麻丧、头系孝带,出现在了长安城北郊。

  其二:自天天缓缓出现的班师大军,也同样是身着白孝,且无一例外的抱着以白布包裹、挂在脖颈上的方盒。

  看到这一切之后,几乎是所有人都带着疑惑地表情,和身边的人交换起眼神。

  甚至包括绝大多数不知此间内由的朝臣、百官,也都在人群中低声交谈起来,似乎是想要打听打听眼前这一幕,究竟是刘胜又搞哪一出。

  只是不等有人打听出什么——其实也确实打听不出来。

  不等有人打听出什么,毫无征兆于城头响起的丧乐,便将一个崭新的皇帝人设,毫无保留的印刻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脑海当中。

  即便是到了数十年后,也依旧有老者怡然自得的躺在自家院内,对身边叽叽喳喳的儿孙说道:当年,大父还是个半大小子;

  看到陛下身着孝丧,大父那眼泪啊,愣是一会儿都没停下来······

  “薤~上~露~~~”

  “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

  “人~死~一~去~何~~~时归~~~~~~~······”

  咚~~~

  咚~~~

  咚~~~······

  城墙之上钟鼓地鸣,直城门正上方的城楼之中,上百童子以稚嫩的声线,齐声吟诵着这首挽歌。

  ——薤露。

  太祖高皇帝之时,田齐后主田横为自证清白,而在得到高皇帝刘邦的征召后自杀身亡;

  而在田横以死自证清白之后,追随田横的五百门客,同时也是墨家最后的骨干力量,也在操办完田横的丧葬之事后,无一退却,俱追随田横而去。

  薤露,便是当时那五百名门客——那五百名身负墨家最后希望的星星之火,为自己的伯乐:齐王田横所作的挽歌。

  当年,这件事还在全天下范围内引起极大的轰动。

  只是墨家——将最后的火种扔进田横墓穴之中的墨家,并没有因为此事,而得到在汉家显名的机会。

  留下的,只有那五百门客追随田横而死的传说,以及这首早已为天下人传唱的挽歌薤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