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猪倌丞相——公孙弘(第3页)

  只是这一次,非但菑川国朝堂坚定推举公孙弘,就连菑川国的国民,都一致认为公孙弘配得上被举荐,于是公孙弘只得无奈启程,第二次因受到‘举荐’而来到长安。

  这次来到长安,公孙弘没有再坐冷板凳,而是被暂时安排在了在太常待命;

  贤良都到长安,武帝刘彻便发下制书,策问天人之道,也就是要求受举荐的所有人,以‘天人之道’为题应答。

  公孙弘在对策中强调天子本身须身正,需要为百姓树立信义,并提出‘凭才干任官职,不听无用的意见,不制造无用的器物,不夺民时妨碍民力,有德者进无德者退,有功者上无功者下,犯罪者受到相应惩罚,贤良者得到相应奖赏’这八条治理百姓的根本方法。

  太常卿看过上百位贤良的应答对策后,认为公孙弘说的狗屁不是,根本没有营养,便请求汉武帝将公孙弘的对策评为下等。

  但武帝看过之后,却反而将公孙弘的策文评为‘甲最’,也就是第一,并立刻召见公孙弘入宫,

  见到公孙弘之后,汉武帝只觉得公孙弘一表人才,虽然年迈,却仙风道骨,自带‘国士’气质,于是再一次拜公孙弘为《公羊》博士——汉武帝嘛,做出这点荒唐事也算不得什么。

  这一次君臣策问,公孙弘除了得到二千石《公羊》博士的任命,还被下令‘金马门待诏’。

  什么意思?

  ——给你一点时间,有本事就都赶紧抖出来,若是晚了,官儿给小了可不要哭鼻子!

  得到如此良机,公孙弘终于得到了展现才能的机会,于国事侃侃而谈,被汉武帝擢为左内史,之后不久的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六月,公孙弘接替景帝故臣张欧的位置,被拜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在本书正文中,作者曾不止一次提到过:做了御史大夫,未必意味着早晚可以坐上丞相的位置,但最起码也算是半边屁股诺上了丞相的位置上——毕竟御史大夫,也被称之为亚相嘛。

  果不其然,在成为御史大夫之后只过了短短三年,也就是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前124年),丞相薛泽被免职,武帝决定任用公孙弘为丞相。

  只是汉有制:非彻侯不得为相;

  就连汉文帝末年的申屠嘉,原本就有着关内侯的爵位,那也是被汉文帝‘上午恩封为彻侯,下午拜为丞相’,来走全了法理程序。

  可公孙弘猪倌出身,更不曾在军中厮杀,压根就没有凭借军功提升爵位的机会——别说关内侯了,公孙弘当时,连大庶长都不是······

  但这难不倒汉武帝刘彻:在确定‘不是彻侯就绝对不能做丞相’的潜规则之后,汉武帝当即下诏:封御史大夫公孙弘为平津侯,食邑平津乡农六百五十户。

  也就是从这开始,刘汉王朝从过去的‘彻侯才能做丞相’逐渐转变为‘拜相之前要先封侯’。

  成为丞相之后,公孙弘的所作所为,对绝大多数历史爱好者都没有留下多么深刻的影响,就好似公孙弘唯一的善良点,也还是那声‘猪倌丞相’的雅号。

  但只需要提及一点,就足以说明公孙弘这个‘猪倌丞相’,究竟是怎样程度的名臣。

  ——公孙弘,是汉武帝一朝唯一一位善终,且在丞相的位置上干到老死的人;

  于此同时,又是汉武帝一朝无数个橡皮擦丞相当中,格格不入的唯一一位实权丞相。

  作为年少即立的‘儿皇帝’,汉武帝刘彻对丞相的权力忌惮颇深;

  但对公孙弘,汉武帝刘彻却是一百个放心;

  以至于在公孙弘死后,汉武帝刘彻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都‘闲置’丞相,甚至在后来,彻底下定了组建内阁,架空包括丞相在内的外朝的决心。

  ——因为在汉武帝刘彻看来,除非丞相是公孙弘,否者丞相这个职务,就根本没有存在于人世间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