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猪倌丞相——公孙弘(第2页)

  这里的贤良方正,其实是两个名词:贤良、方正。

  二者都是汉初特有的‘察举制’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同样被举为贤良、方正的贾谊、晁错二人。

  同一年出身的贾谊、晁错二人,都是在二十岁的年纪,于汉文帝元年被举荐为贤良方正,而我们的猪倌丞相大器晚成,直到六十岁的年纪,才被家乡所在的菑川国以‘贤良’的名义推举给长安朝堂。

  史家普遍认为:菑川国这次举荐六十岁的公孙弘,其实有点非暴力不合作、软对抗汉武帝诏令的意图——我小小一个菑川国,你刘彻非要我举荐上百人,我上哪儿找这么多能人?

  就这六十岁的老猪倌,好歹也算是个读书人,你爱要不要!

  姿势从公孙弘后来的表现,以及其毕生的成就来看,这种说法显然很难站得住脚,这也很可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笑话一下出身卑微者’的环节了。

  被举荐之后,公孙弘当然就要入京面圣,便在长安遇到了同样被举荐,且以研究《诗》而闻名的老儒辕固,辕固当时已经有九十多岁了。

  辕固生有多出名,我也就不多赘述,历史名场面也是众所周知——一次是和黄生辩论‘帽子和鞋子’的问题,再一次,就是因为触怒了窦太后而被扔进野猪圈,景帝急中生智扔了一把剑下去,老辕固又刚好君子六艺不片刻,这才侥幸保住了性命。

  在见到年过花甲,却比自己‘年少’足足三十多岁的公孙弘时,辕固发现公孙弘似乎出于对长者、对先达者的敬重而不敢直视自己,便一眼看出公孙弘的不凡之处,并断定公孙弘前途无限。

  于是,年过耄耋的老儒辕固,便郑重其事的对素未谋面的公孙弘交代道:公孙先生,我已经老了,虽然被举为贤良方正,恐怕也很难再为陛下所用;

  如果先生得到了陛下的任用,请一定要按照我儒家的思想来为君羽翼,绝不要为了投世人,乃至是陛下之所好,而歪曲了自己跌学术!

  辕固这番托付,显然是站在‘儒家活化石’的超然身份,交代公孙弘一定要为儒家的未来而争取、努力,但公孙弘听没听进去、听进去多少,恐怕也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在获得举荐之后不久,公孙弘便等来了第一次表现机会:出使匈奴。

  时值武帝朝,汉家尽数废黜自太祖高皇帝刘邦以来一向贯彻的和亲之策,转而开始对外强硬起来,但公孙弘出使匈奴的过程中,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强硬——至少强硬的程度没有达到武帝刘彻的预期,于是对公孙弘大失所望,甚至直接断定了公孙弘没有才能。

  明白了天子的心意,年过花甲的公孙弘也不含糊,当即便顺坡下路,借口‘年老体弱’告老还乡,短暂离开了长安中枢。

  之后不久,汉武帝刘彻在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等一干儒生忽悠下兴起的‘建元新政’宣告失败,窦婴、田蚡各失去三公之位,赵绾、王臧二人由于建议武帝‘不用再事事请示于窦太皇太后’而死在了牢狱中;

  甚至就连汉武帝刘彻,都险些被怒火中烧的窦太皇太后废黜天子位,若非馆陶太长公主刘嫖和阿娇皇后从中转圜,汉武帝变成汉废帝、汉荒帝,又或是又一位‘汉少帝’乃至伪帝,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

  建元新政宣告全面失败,汉武帝刘彻也面壁思过了一段时间,而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公孙弘便一直窝在家乡搞学问。

  在这段时间里,公孙弘治《公羊》的名气越来越大,还因为为母守孝三年,而得了个‘大孝子’的美名。

  于是,在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前130年),也就是建元新政宣告失败之后的第九年八月,汉武帝刘彻再度颁下举贤诏之后,菑川国便再一次推荐了公孙弘。

  相较于上一次,公孙弘这一次得到举荐,无疑更多了些‘真材实料’;

  但最开始,公孙弘却是赶忙推辞到:我上次被举荐,去了长安,却因为无法得到陛下的认可而告老还乡,如今还举荐我,岂不是会让陛下震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