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同乡(第2页)
“他为官清廉,未置田产,如今只能靠在书院讲学维持生计。他与我志趣相投,早年便有交往。此次我邀请他来高邮的文台书院讲学,一是尽他所长,二也是挣些束修补贴家用。”
文台书院是魏源任高邮知州时所创办。虽已卸任,但他仍对书院倾注心血,故而将赋闲在家,且生活清贫的徐继畲请来任教习。
徐寿依旧眉头紧锁,心存疑虑:“徐公当过朝廷封疆大吏,此番去西王府,能否放下心结?”
毕竟在清廷眼中,西军西王府乃是叛逆。像徐继畲这种在清廷挂上号的人物,一旦加入西王府任职,就再难回头了。
魏源朗声大笑:“徐健男长期在福建任职,与各国洋人交往频繁,早对泰西诸国体制深有了解。他的《环瀛志略》记录了当今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即便我的《海国图志》也难以企及”
“且他本就对朝廷失望透顶,不然也不会在着作里说出那种授人以柄的话来。”
“他对西王府的诸多举措却是十分认可,早就想去重庆,我便派人去请他了。”
魏源缓缓走到香炉前,点燃手中最后三支香,虔诚地插入香炉中,又向佛像拜了三拜,然后带着徐寿朝家中正堂走去。
他的子女都已各自成家立业,原配也在两年前离世,如今只有一位妾室和几个老仆随他来到高邮,日子倒也清净。
两人刚踏出佛堂,刚才在门口扫地的老仆便匆匆来报:“老爷,您那位湖南乡亲又来了。”
魏源嘴角泛起笑意,轻声道:“请他进来吧,他倒是有恒心,此番正巧碰上了。”接着吩咐老仆去文台书院请徐继畲,老仆领命而去。
不一会儿,一个中等身材、相貌普通的中年人带着一名年轻随从走了进来。他手拎着几条鲜鱼,一刀猪肉,随从背着一个书袋,手里提着些瓜果蔬菜。
他远远地就用魏源家乡——湖南邵阳的口音热情问候:“魏公,赵某又来打扰了,给您送最新一期报纸。”此人正是西军军情局参谋长赵无忌。
魏源也用邵阳话,笑着回应:“每次你来,倒是我家改善伙食之日了。”随即唤来一仆妇,将赵无忌和随从手中的鱼、肉及瓜果蔬菜收到厨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