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乾元六年,乾元七年(第2页)
总之……安平县欣欣向荣,百姓第一次衣食有富余。
乾元六年,红薯迎来第一次“大”丰收。
惊喜温长宁和顾长晏一百年。
也是乾元六年,去府城参加乡试的几名秀才,居然有两名考中了!
震惊安平县一万年。
温长宁抢先回答:“顾老师教育有方!”
顾长晏笑着回了一句:“温老师法子提的好。”
这一年太快,他们又长大了一岁。
等到年底的时候孙家那小女娃已经会爬,还会说“娘”了。
人家“三世同堂”,温长宁和顾长晏一如前年。
有一天,方大夫问:“你年纪也不小了,你们没打算收养个孩子?”
周清妍情况特殊,只是名义上的徒弟,年龄也摆在那里呢。
方大夫都替他们发愁:总不能到了晚年身边除了彼此连个亲近之人都没有。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想法自然而然就冒出来了,方大夫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对他们的关系“认知”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从最初的不看好,到作为旁观者渐渐地被他们的相濡以沫所打动……反正愿意真心祝福他们长长久久了。
已经过了二十八岁生日的温长宁先辩驳了一句:“……男人至死是少年。”
接着他想了想才道:“随缘吧,我不想抱着养孩防老的想法就随随便便领养个孩子。”
其实……
有时候温长宁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和文琬温贺是一类人,骨子里是有那么点“偏执自私”的。
——他想独占顾长晏。
人的精力就那么多,领养回来个孩子怎么说也会夺走几分顾长晏的注意力。
可是,偶尔温长宁也会想起父母“自私”的选择,或许有一天他会和这两个人一般做出妥协,在人间留下一个比他和爱人要年轻得多的“亲人”。
但幸运的是,这个“亲人”不会再是亲生的了……tA不会再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如此伤心了。
……
冬去春来,转眼又是乾元七年。
温顾二人找了可靠的人和可靠的地方,大祈版暖棚在田地里搭了起来。
戚夫人听闻激动地来了一趟,上手小心翼翼摸了摸红薯。
如无意外,安平县会是最先试点的地方。
红薯再一次被埋进了田地里,他们等待着它们的出苗,等待着它终将有一天推广到大祈每一个地方。
从始至终他们都没有吃一块,所以也就不知道大祈的红薯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