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天机暗透催心志,蠢语明彰毁锦程(第3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韦挺满脸苦涩,颇为无奈:“魏王,事未尘埃落定,切不可自乱阵脚。咱们暂且蛰伏,等待时机吧。”

 -----------------

 “诸位爱卿,召你们前来,是为立储之事。

 方才青雀在朕面前表示,若能被立为太子,日后会杀子传位给晋王。

 朕想听听,你们对此事的看法。”

 长孙无忌万分诧异,言辞坚决:“陛下啊,魏王这番话看似大度,实则暗藏心机。

 为谋取太子之位,竟能说出杀子这般残忍之言,兽虽猛鸷,犹不噬雏,如此心性,怎堪托付江山社稷啊?”

 李世民眉头微皱,有些不悦:“辅机,青雀此举也是为了皇室和睦,避免兄弟相争,你为何要恶意揣测?”

 魏征目光如炬,高声谏言:“陛下,臣以为司空所言极是。

 君者,应以仁为本,以善治国。魏王轻易说出杀子传位的话,可见其内心功利,毫无仁爱之心。

 若让这样的人登上皇位,大唐恐将陷入危机。”

 李世民脸色一沉,目光如电,扫向魏征:“玄成,你向来直言敢谏,朕敬重你。但此次,你是不是太过偏激了?”

 房玄龄见状,连忙打圆场:“陛下息怒。诸臣都是心系大唐,才各抒己见。依臣之见,立储乃国之大事,需从长计议,不可仓促决定。”

 李积抱拳:“陛下,臣常年在外征战,对朝堂之事了解不多。

 但臣以为,太子之位关系重大,应选一位能服众的皇子。

 晋王生性温和,素有贤名,或许更适合。”

 李世民的脸色愈发阴沉,站起身来,在殿内来回踱步,

 “你们都认为青雀不合适,那在你们眼中,朕是昏庸之君,连太子都选不好吗?”

 高士廉语气恭敬:“陛下圣明,臣等绝无此意。只是立储之事关乎大唐的兴衰存亡,臣等不敢有丝毫懈怠。

 臣以为,应综合考量皇子们的品德、才能和威望,才能做出最妥当的决定。”

 李世民停下脚步,重重地叹了口气,重新坐回龙椅,神色疲惫,

 “朕明白你们的苦心。只是青雀自幼聪慧,朕对他寄予厚望,实在不忍心放弃。”

 众人沉默之际,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一旁默默站立的褚遂良身上:“登善,你一直旁观,说说你的看法。”

 褚遂良上前,躬身行礼:“陛下试想,若魏王得立,岂能容晋王与废太子安在?

 陛下试观玄武门旧事,便知骨肉相残之祸必重演!”

 李世民顿时心神一震,内心隐隐作痛。

 “臣以为太子乃国之根本,其人选必须慎之又慎。

 魏王的话虽看似慷慨,但背后的动机令人怀疑。

 晋王仁孝之名远播,由他继承大统,既能稳定朝堂,又能安抚民心,况立晋王则皇子皆安。”

 处理完一天的政务,李世民揉了揉酸涩的双眼,内心有些难过:“高福,宣晋王至甘露殿,朕有话问他。”

 不多时,李治匆匆赶来,踏入殿内,恭敬行礼:“儿臣拜见父皇。”

 李世民微微抬手示意李治起身,目光柔和带着审视:“听闻你近日在研习《帝范》,可有心得?”

 李治微微颔首,神色认真:“回禀父皇,儿臣日夜诵读帝范,深知其中治国理政的道理,时刻不敢懈怠。”

 李世民目光一亮,指了指案几上的笔墨纸砚:“既如此,你且默写一段,让朕看看。”

 李治快步走到案前,稳稳拿起毛笔,蘸墨后开始书写。

 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将他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

 李世民静静地站在一旁,目光紧紧盯着李治的一举一动。

 当李治写完最后一个字,李世民走上前,逐行查看。

 突然目光停留在“抚民以静”四字上,眉头瞬间皱起,静字的横笔竟被遗漏。

 李世民心中一动,表面不动声色:“稚奴,这抚民以静乃是治国的重要理念,你怎会遗漏笔画?”

 李治脸色微微一红,低头说道:“儿臣一时疏忽,还望父皇恕罪。”

 凝视着李治,李世民心中暗自思忖:此子果然仁弱,连书写都如此粗心,

 不过,或许正因如此,才能避免皇室内部的纷争吧。?况有辅机和懋功在旁辅佐,倒也无忧。

 想到此处,李世民微微点头:“罢了,你年纪尚轻,往后多加注意便是。天色已晚,先回去吧。”

 李治再次行礼,缓缓退出甘露殿。望着李治离去的背影,李世民陷入沉思之中。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太极殿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

 李世民高坐龙椅,目光扫视着殿下的群臣,声音洪亮:“朕决定,即日起命晋王监国,望诸卿全力辅佐,共保大唐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