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内心隐痛(第3页)

 “可在完成统一大业后,依然沿袭这种战时机制,不懂变通改弦更张,这就必然引发如陈胜吴广之类的反抗军四起。” 

 “只要嬴政能够意识到治国理念需要转型调整,恐怕大秦就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所以,说白了,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过于冒进,脚步太大却没掌握好平衡,导致最终力竭崩溃。” 

 朱高煦语调从容,前面所述还算有条不紊,但最后这一番比喻出口,瞬间让朱元璋陷入无言的境地! 

 “按你这么说,隋朝二世而亡,也是出于这个道理?” 

 朱元璋不动声色,追问道。 

 “确实如此,实际上大部分王朝皆因类似原因陨落。 

 譬如西汉,便深谙汲取秦朝教训之道,巧妙避开部分弊端,调整了根本性的国体架构,这才保障了其延绵长存!” 

 “但如果墨守成规、不懂得在适当的时机变革策略,终究还是难逃覆灭之局!” 

 “西汉灭亡,并非源自农民起义,而是由于儒学过度泛滥以及外戚干扰政局所致。” 

 “大唐呢?再鼎盛又如何?最终败于军阀分立!” 

 “从安史之乱至后来朱温、李克用之乱,都验证了这一点!” 

 “历代王朝无不通过回顾先辈教训,总结改进,却又伴随着反复试错;而这屡试失败的结果,即是王朝的倾颓终结!” 

 “不过秦朝和隋朝之所以迅速消亡,便是因为其改革与尝试步伐过猛,难以挽回局面,从而导致了传二世而灭的局面罢了。” 

 朱高煦言辞收束之际作结道。 

 原本朱元璋心中或许尚存些许轻蔑,但在仔细聆听之后,却也只能沉吟起来。 

 因为他深知,朱高煦所言正击中了自己的内心隐痛。 

 作为一个草根出身、凭一个碗打天下的开创者,他亦只能依赖借鉴前朝经验,持续优化改善国家机制——这本质上就是一段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 

 例如废除某项传统制度,便正是他个人试验的一次体现! 

 “若从我个人角度观之,我对嬴政、杨广那种进取魄力着实由衷钦佩。 

 嬴政统六国而开疆扩土,奠定了**统治框架,杨广则创建科举制,为众多读书人另辟蹊径!” 

 “后世人往往对两位既学习仿效其成就,又对其指摘为昏君暴主,这种态度岂非有些太过分了?” 

 朱高煦觉察到朱元璋似乎已心领其意,索性将自己对于秦始皇与隋炀帝的个人见解一并托出,更直言为此二者辩驳平反之意!然而实则论眼界格局,真正能够让他青眼有加、甚至召入魂灵的王者少之又少,除了那些堪称卓越的存在之外,寻常之辈哪有何资格登堂入室! 

 朱元璋闻听此言顿时默然。 

 这个臭小子口吐狂言,竟还颇为切中要害,引发自身内心的认同感——暗地里指责他朱元璋暴虐无道之人,恐怕不在少数罢? 

 “照你的说法,莫非要学习始皇和杨广成为暴虐君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