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内心隐痛(第2页)
朱高煦这番话,让朱元璋忍不住有些恼火起来。
听起来就像是在暗指自己缺乏见识一般!
“你祖父我虽是草莽出身,读书不多,但历代史书与本纪倒也看了不少!”
“杨广荒淫无道确实过了头,这才让隋朝像当年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不过,杨广并非毫无功绩,只是他的功绩大多建立在劳民伤财的基础上罢了。”
“评判功过是非的标准,归根结底还是看老百姓的态度如何。”
“难道德高望重的众人评价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么?”
朱元璋心有不服,当即反驳,说出自己的看法。
“那皇爷爷有没有想过,大秦和大隋为何都仅仅传了两代就覆灭了呢?”
朱高煦追问道。
“你这话什么意思?”
“秦因苛政暴敛而失天下,隋亦同样如此。
最终百姓不堪重负,门阀势力趁机作乱,自然会起兵反抗。”
“这样的结果,其实也算情理之中。”
朱元璋略显惊讶——他很好奇,这个从小不爱读书的顽皮小子竟能有这般见解。
“嗯,这些原因都太过表面了,您只触及皮毛罢了。”
“更深层的问题,难道不该考虑为什么这两代王朝仅走完其他朝代两三百年才可能经历的路程么?”
朱高煦听完之后,微微一笑,显然并不赞同这种浅薄的分析。
这位洪武大帝虽然擅长洞察人心、操纵手段,但由于出身较低,眼界与思维难免受限。
“天德、伯温,你们听听这小子胡言乱语什么!”
“他说我只看
到了表象!”
“伯温啊,你说我刚才那些话说得有错吗?”
朱元璋的脸色已然有些挂不住了,毕竟是被亲孙子当场“教导”
了一番。
“陛下所言极是!”
刘伯温迟疑片刻后回答,语气中却似乎隐含着某种违心之嫌。
毕竟此时开口表态,无论支持哪一方都有可能树敌,更何况这是在为前东家辩护呢!
“我说的话自然没错!”
“朱高煦,现在轮到你了,你也说说,这两个王朝为何二世而亡?”
朱元璋转向朱高煦质问道。
“如果孙儿斗胆概括,这两个朝代最大的相似之处,其实就是它们都作为时代的先驱者,眼光和思路都不够开阔。”
“它们建立了新的秩序框架,却始终无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国策。
这才是两大王朝快速崩塌的根本缘由。”
“毕竟,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可供借鉴。
它们只能凭自身想法摸索试错——可一旦试错后果严重,便会直接导致二世而亡的结果。”
朱高煦稍作停顿,接着举例说道:“不妨以秦为例。
始皇帝嬴政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吞并六国,并通过推行郡县制初步搭建了一个延续千年的王朝体系,对吧?”
“然而他是开山祖师,成功固然值得称赞,但没人告诉他在构建一个全新的统一帝国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
“大秦之所以能够灭掉六国,靠的是军功制度。
这项制度在战争期间确实最有效率,也成为秦国一统六国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