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苏谯(第2页)
思宗烈皇帝:
“可是,父皇,就算这样赢了,后代也会将我唾骂,这该如何是好。”
太祖高皇帝:
“大明都快亡了,咱朱家一同行走阴间又如何,到时候我亲自斥责你也算是情有可原。”
思宗烈皇帝:
“祖爷爷,不行的话,我就选择您的另一方案吧。
但至少让我再斟酌一下吧。”
一阵长久沉默后,朱元璋终于下定了主意。
太祖高皇帝:
“也罢,第
二种方式便是,你现在立刻派遣锦衣卫全城搜刮银两,做完这个,你就别做皇帝了。
然后你得换个名字,叫朱老六。”
“拿上这些钱财回凤阳故地,寻些强壮而吃不上饭的乞丐。
给他们食物,并劝他们加入。”
“无需多敛,聚集几千人便足矣。
随后你可起兵响应民众。
这可是深思熟虑后的决策。”
“鉴于你目前情况,治理国家显然不易,不如重头再来,带着那些人打几仗。
等出了凤阳直接渡过长江,占据金陵,然后等待局势发展…”
太祖高皇帝:
“怎么停下了?难道已经城破了吗!小孙子你怎么不应答?!”
思宗烈皇帝:
“祖爷爷,您看我适合当反王么…”
太祖高皇帝:
“怎么会生下你这般性格子孙!真不敢反?怕什么?若是允炆之后都是你这性格,还不如当初传位给老四!”
看到这一系列问号后,朱元璋心底忽然涌起一种不祥的感觉。
太祖高皇帝:
“不对劲,你小子莫要耍花招。
报上你的名讳!限你此刻回复!”
话音刚落,**年的朱由检当场愣住。
直到此刻,这位皇帝才深刻意识到自己年少轻狂没好好读书所造成的后果。
老朱为后代取名可谓用心良苦,已提前设定好了名字里的部分字节,为每个皇子排好了二十个辈分用字,且从第三代起,第三个字需要按五行顺序排列。
现在的朱由检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代系,更忘记了东宫那边用什么辈分。
“允文承祖父训,之后是哪几个来着?!”
太祖高皇帝:
“小子,休装糊涂!信不信我不让你入祖坟!”
至此,朱由检内心瞬间凌乱。
思宗烈皇帝:
“祖爷爷,我是朱由检,叩拜太祖高皇帝…给您磕头。”
看着这段话语,朱元璋顿时怔住,仿佛天地旋转了一般。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老四啊老四,真没想到你这后代竟也起事造反。”
思宗烈皇帝:
“祖爷爷,这事真不能怪我…”
片刻寂静,
“祖爷爷,您怎不答话?呜呜呜…若祖爷爷怪罪我该怎么办。”
老朱宛如被掏空一般瘫坐在龙椅之上。
太子朱标驾崩后,他坚决立朱允炆为储君,在他看来...
故事由此展开,交织着朱家血脉与江山命运的选择、纠结与冲突。
朱元璋越看朱允炆,越觉得他与当年的朱标神似。
于是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坚持把原本是太子侧妃的吕氏扶正为太子妃,让朱允炆获得了嫡长子的身份。
为了替朱允炆铺平道路,朱元璋竟动了杀心,想铲除早年在东宫任过职的大臣。
如今,蓝玉——原太子妃常氏的舅舅,已被解除兵权,闲置于京城。
而蓝玉与朱标的旧臣关系匪浅。
如果朱元璋此刻将蓝玉关入诏狱,不出数日,就可借此将旧东宫势力彻底连根拔起,并由黄子澄、齐泰等人取而代之,重建适合朱允炆的班底。
然而,朱由检的一句话却让他的所有计划泡汤。
朱元璋已杀害太多人,身为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他靠在龙椅上沉沉睡去。
醒来时,天已大亮。
老朱疲惫地问道:“现在几时?”随侍应答:“寅时。”“怎不叫醒朕!”“皇爷一天一夜未曾合眼,见您睡得安稳,实在不忍惊扰。”
朱元璋轻咳了一声,无奈捏住鼻梁,最终吩咐道:“召集百官议事吧。”当太监离去后,他转头望向马皇后画像,惆怅叹道:“妹子,若你在,怕也舍不得叫我醒吧……要是你现在能给朕出个主意该多好。”随后补充了一句,“这次不算你干涉朝政。”叹息一番后,他在宫人伺候下洗漱完毕,登上了早已备好的銮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