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滚吧(第2页)

 凌迟也好吧?总比直接砍头赚这点赏钱来得安心些! 

 朱元璋冷哼一声:“退下!” 

 黄子澄仍不甘心地上前几步,朝后方的锦衣卫高声喝令: 

 “你们听到了吗?陛下的旨意是将此人推下去!” 

 锦衣卫们闻言一怔,正准备上前,却被朱元璋猛然拍桌阻止: 

 “咱让尔退下!” 

 黄子澄浑身一颤,急忙退回原位。 

 朱元璋随后盯着苏谯,面无表情地道: 

 “

年轻人,继续说。” 

 “中原为天下之上邦,怎会不及交趾、安南富有?” 

 苏谯闻此不由得愣住片刻。 

 老朱今天是吃错药了?怎么不杀了自己? 

 长叹了一口气,他无奈地说: 

 “非他国不如中原富庶。” 

 “实则是其国在两广岭南地区经济发达,从而与中原割裂。” 

 “好比高丽因其富饶而在辽东以外孤悬海外,交趾与安南同样如此。” 

 “且交趾与安南土地肥沃,粮食一年三熟,人丁繁衍迅速。” 

 “废止海禁,借由海运南下前往交趾购粮,此乃势在必行之策!” 

 听罢,朱元璋眼神顿时一亮。 

 此人虽然看似狂妄,言语间倒也合情合理。 

 况且提到的三国——高丽、交趾、安南皆偏居海外,其富足恰好因为接壤地区相对贫瘠所致。 

 即便仅仅凭借此子对周边藩属的了解,已然堪称为可用之材。 

 然而此刻,朱元璋的目光仍旧紧锁在苏谯身上。 

 “方才你说应先抄士大夫之家,现在问你,这个家要如何查抄?从何处开始?” 

 “再者说来,倘若后代君王真去抄没这些士绅之家,读书人怎么看我大明未来的君主?” 

 “一旦读书人拒绝入仕,谁来治理国家?” 

 “到时岂不是把所有读书人都推向反对者的阵营去了!” 

 苏谯冷冷一笑,抬起头对着朱元璋问道: 

 “陛下可否告知,关外是否有强敌环伺?” 

 朱元璋点头答道: 

 “不错,此敌远超北元。” 

 “那么,敢问如今大明尚余多少可用之军?” 

 朱元璋听罢微微一怔。 

 这一点先前确实未曾提及。 

 不过大致情形也相差不多。 

 若有可用之兵,又何必落到这等地步。 

 于是他简短回道: 

 “没有了!” 

 苏谯闻言神色稍缓,而后悠然开口: 

 “只需一支精锐兵马,即可平定天下,确保江山永固。” 

 朱元璋一听立即警觉地追问: 

 “哪支兵马?!” 

 苏谯毫不犹豫地吐出三字: 

 “朱家军!” 

 朱元璋听罢,脸色瞬间阴沉。 

 苏谯轻描淡写地答道:“这是本朝祖制。 

 按照规制,郡王子孙封官如下:子为镇国将军,孙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 

 随即苏谯反问道:“请问陛下,既称镇国将军,若只顾其名而不握兵权,又怎配此称号?” 

 这话令朱元璋陷入沉默。 

 是啊,当初他将藩王分封各地,意在使子孙后代能捍卫大明江山。 

 古往今来,男子的价值不就在于此?不论是为家族争夺资源,还是为国家稳固根基,皆需行动。 

 值此时局危急,朱家岂有退缩之理? 

 还没等朱元璋细思,苏谯接着说道:“陛下刚提及外敌环绕,不妨诏告天下,召集所有镇国、辅国与奉国的将军及校尉出征,如此一来便可破解当前困境!” 

 说到这里,苏谯目光炯炯生辉。 

 但黄子澄赶忙反驳道:“陛下,这若是数百年的承平局面下宗室之人未曾习武,将这些未经磨炼的军人派往前线与敌厮杀,岂非同于驱羊入虎口?” 

 苏谯冷笑一声,朗声回应:“即便经历二百载繁衍壮大,我朝宗室安逸生活亦不过数十万之众罢了。 

 相较而言,关外的女真、蒙古诸部族人数寥寥无几,动辄不过数万。 

 若就此亡国,岂不可笑至极?!” 

 黄子澄不甘示弱高呼:“放肆!你如何对待天潢贵胄的宝贵生命!” 

 苏谯怒视黄子澄,大声回击:“此战胜,则万事大吉;一旦战败,大明天子亦可籍叛国罪抄没宗室家财!届时必清查谁贪污腐化,那些人非但不顾圣恩,更是朱家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