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周桓王(一)(第2页)

回到曲沃后,曲沃庄伯凭借着曲沃坚固的城池,拼命地进行防守。尽管形势十分危急,但他仍然不甘心失败,希望能够守住这最后一线生机。

为了稳定晋国局势,周桓王立晋鄂侯之子晋哀侯为君,希望通过正统的王位传承,来收复人心,恢复晋国往日的秩序。他派遣使者前往晋国,传达自己的旨意,试图安抚晋国的百姓和各方势力,让晋国重新回到正轨。

周桓王三年(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郑国国君郑庄公带着复杂的动机前来朝见周桓王。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诸侯朝见周王室本是表达尊崇和忠诚的常规举动,也是维护周王室权威的重要仪式。然而,年轻气盛的周桓王却不知收敛君威,在接待郑庄公时不加礼遇。他的态度冷淡而傲慢,完全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君主风范。

这一疏忽之举,引起了不少臣子的担忧。周桓公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忧心忡忡地对周桓王说:“我们周室东迁洛邑后,势力逐渐衰微,如今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便是晋国和郑国。一直以来,我们友好地对待郑国,就是为了以礼相待来鼓励后来的诸侯归附,即便如此,还担心人家不来呢,何况您不仅不加以优厚接待,反而这般无礼呢?长此以往,郑国恐怕不会再来朝见了。”

郑庄公此次前来朝见,心中本就带着几分忐忑,毕竟周王室虽然势力不如从前,但在名义上依然是天下共主。未料到却遭受如此冷遇,这无疑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郑庄公表面上虽未发作,但内心已经对周桓王产生了怨恨,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周桓王为自己的无礼付出代价。当初,戎国人来朝觐周王时,周王室的公卿们依照礼数纷纷以宾礼相待,唯独凡伯心高气傲,目中无人,不以宾礼款待戎国人。他的这一失礼行为,如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为日后的祸事埋下了伏笔。戎国人虽然当时没有发作,但心中已经对周王室和凡伯产生了深深的不满,他们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进行报复。

周桓王四年(鲁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冬天,周桓王派凡伯前往鲁国访问。

凡伯肩负着周桓王的使命,在完成访问任务后,踏上了返回周王室的路途。当他途经楚丘这一战略要地时,一直对周王室心怀不轨的戎国人终于等到了机会。他们见凡伯归来时孤身一人,毫无防备,便如同饿狼一般对他加以截击。凡伯猝不及防,在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不幸被俘虏,从此落入戎国之手。

这一事件在周王室引起了轩然大波,周桓王得知后,懊悔不已,他意识到自己当初没有及时纠正凡伯的失礼行为,才导致了如今的恶果。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统治方式和对臣子的管理,决心加强对周王室礼仪和秩序的维护。

周桓王五年(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柔和,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季节里,一场政治风暴正在酝酿。

郑庄公,这位在诸侯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心中却充满了怨恨。因为之前他去朝见周桓王时,受到了冷遇,这让他感到十分不满。更让他担忧的是,他从周桓王的种种行为中察觉到了对方意图削弱他在周王室的影响力。

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并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实际利益,郑庄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行动——与鲁国互换土地。而这次互换的土地,正是周天子祭祀泰山的专用田——许田。

这一决定在诸侯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国诸侯对这一举动议论纷纷,他们纷纷猜测着周王室与诸侯关系未来的走向。许多人意识到,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矛盾已经逐渐公开化,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对于郑庄公来说,这次土地互换不仅仅是一种报复行为,更是他展示实力和决心的机会。通过这次互换,他成功地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诸侯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