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周桓王(一)
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这一年在周王室的历史中刻下了浓重的一笔。三月二十四日,这看似平常却又意义非凡的一天,周平王因年迈体衰和疾病的双重折磨,缓缓闭上了双眼,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他的离去,让周王室陷入了短暂的哀伤与迷茫,因为此时君位的传承成为了关乎周王室存续与稳定的关键大事。太子姬泄父早已先于周平王离世,这使得王位继承的局势变得复杂而严峻。
大臣们齐聚一堂,经过一番激烈的商议与谨慎的权衡,最终决定拥立姬泄父之子姬林继位。这位年轻的王子在众人的瞩目中,登上了象征着至高权力的王位,成为周王室的新一任君主,史称周桓王。从此,周桓王姬林肩负起复兴周王室的重任,开启了他充满挑战的统治之路。
周桓王即位之初,便被诸多内外难题所包围,如同置身于荆棘丛中,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却又危机四伏。
周桓王二年(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春天,晋国局势风云突变,曲沃封君曲沃庄伯野心勃勃,内心对晋国国君之位觊觎已久。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竟做出了令人不齿的行径,用大量的金钱贿赂周桓王,企图借助周王室的权威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同时,他还联合郑国、邢国,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联军,气势汹汹地朝着晋国都城翼城进发,一场争夺晋国统治权的战争就此爆发。
周桓王在这场纷争中,被曲沃庄伯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他听信了曲沃庄伯的片面之词,竟然派遣大夫尹氏和武氏出兵协助曲沃庄伯。面对联军的强大攻势,晋国国君晋鄂侯虽奋力抵抗,亲自披挂上阵,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但无奈双方实力悬殊过大,最终战败。晋鄂侯只能在亲信的护卫下,仓皇逃奔随邑,试图在那里寻求短暂的庇护,以图东山再起。
同年夏天,晋鄂侯在逃亡的途中,因身心俱疲,再加上之前战斗中所受的伤势过重,身体和精神都到了极限,最终不幸与世长辞。他的离世,让晋国彻底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动荡之中。
此时的曲沃庄伯,看着胜利的果实似乎已经触手可及,野心愈发膨胀,内心的欲望如同决堤的洪水,难以遏制。他不仅没有停止进攻的步伐,反而再度集结大军,准备对晋国发起新一轮更为猛烈的攻击,妄图一举彻底控制晋国,将整个晋国纳入自己的囊中。
然而,周桓王很快便察觉到了曲沃庄伯的野心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曲沃庄伯在取得一定优势后,不仅没有乘胜追击,反而展现出了种种背叛行为。他的这些举动让周桓王如梦初醒,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之前对他的支持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于是,就在同年秋天,周桓王果断地改变了立场,毫不犹豫地倒向了晋国一边。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和支持,周桓王派遣虢公率领一支精锐的军队,声势浩大地奔赴晋国战场。
虢公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与重要,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出发前,他精心筹备,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部署,并制定了一套详尽而周密的战略计划。
当虢公率领大军抵达晋国时,曲沃庄伯完全没有预料到周桓王会突然改变态度。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反转,曲沃庄伯瞬间陷入了腹背受敌的艰难境地。
尽管如此,曲沃庄伯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仓促组织起军队,企图抵挡虢公的进攻。然而,虢公的军队训练有素,作战勇猛,在虢公的指挥下,他们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势不可挡。
曲沃庄伯的军队在虢公的猛烈攻击下,很快就阵脚大乱。士兵们惊恐失措,四处逃窜,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最终,曲沃庄伯的军队兵败如山倒,他本人也只得狼狈不堪地逃回曲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