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周平王(第2页)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申、鲁、许等诸侯国挺身而出。他们深知,若不尽快拥立一位新的君主,周王室必将彻底覆灭。于是,这些诸侯国当机立断,共同拥立姬宜臼继位,姬宜臼就此成为了周平王。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刚刚登上王位的周平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犬戎的势力依旧十分猖獗,他们时常侵扰王室领地,给周王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躲避犬戎的侵袭,周平王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开启了艰难的东迁之旅。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告别了故都镐京,那里有着他童年的回忆和曾经的荣耀,但如今却已成为一片废墟。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平王希望能在洛邑这片土地上,重新寻找周王朝新的根基,恢复周王室的昔日荣光。
周平王即位后,深知要重振王室并非易事,需要有得力的辅佐之人。于是,他任命郑武公担任司徒,让他与晋文侯一同辅佐周王室。郑武公雄才大略,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治理地方的经验。他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发展经济,使得郑国的国力逐渐增强。晋文侯也是一位贤明且有军事才能的诸侯,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他们的全力辅佐下,周平王勉强支撑起了摇摇欲坠的残局,使得周王室不至于马上崩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室的衰落趋势依旧难以阻挡。
周平王在位期间,相继委任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担任周王室的卿士。郑国在郑武公、郑庄公父子的精心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势力越发雄厚。起初,周平王对郑氏父子颇为倚重,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权力和信任。但随着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超出了周平王的掌控范围。周平王心中开始忧虑起来,他不愿看到朝政大权被郑庄公所操纵,担心郑国的势力过于强大,会对周王室构成威胁。于是,趁着郑国国内多事,郑庄公未能及时前来上任的时机,周平王企图撤掉他卿士的职务,并暗中将朝政大权分托给虢公。
郑庄公得知这个消息后,顿时心生埋怨。他自认为对周王室有功,多年来尽心尽力地辅佐周王室,如今却遭到如此对待,心中自然愤愤不平,不肯善罢甘休。于是,他马上赶往洛邑(今河南洛阳),气势汹汹地向周平王施压。周平王面对郑庄公的质问,自知理亏,虽再三赔礼道歉,但郑庄公态度坚决,寸步不让。双方僵持不下,气氛十分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周平王无奈之下,只好提出让王子狐(姬狐)到郑国作人质,以此来平息郑庄公的怒火。
此提议一出,犹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堂上激起了千层浪。让天子的王子前往诸侯国充当人质,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周天子尊严的严重践踏。朝堂之上,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皆认为此举乃是对周王室威严的巨大损害。然而,面对当时复杂的局势,众人苦思冥想,却始终找不到更好的解决之法。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深思熟虑,群臣最终达成共识,决定采取一种相互交换人质的策略。具体而言,就是让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也来到洛邑,作为人质留在这里;而王子狐则前往郑国,名义上是去学习,但实际上也是一种人质的交换。
这一决定虽然并非完美无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算是一种权宜之计。于是,这一事件被载入史册,史称“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这一事件,无疑是周王室衰落的一个明显标志。从这一史实不难看出,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势力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周王虽名为天子,但在诸侯眼中已无足够的威严,实际上不得不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甚至不得不以交换人质这种有失体面的方式,来换取表面的和平稳定。
东迁之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便是意义深远的春秋时期的开端。在周平王继位的同时,诸侯虢公翰却另辟蹊径,拥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天子,史称周携王。至此,周王朝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这一僵局让原本就混乱的局势更加复杂。周平王和周携王各自拥有一批支持者,双方为了争夺正统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一时间,周王朝内部战火纷飞,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