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关于烽火戏诸侯之说(第3页)

 有一次,周幽王为了逗褒姒开心,竟然命人点燃了烽火。烽火熊熊燃烧,浓烟滚滚,直冲云霄。远方的诸侯看到烽火信号后,以为京城受到了外敌的侵犯,纷纷率兵火速赶来救援。他们有的骑着快马,有的坐着战车,一路尘土飞扬,心急如焚。当他们风尘仆仆地赶到京城时,却发现并没有敌人,街道上一片平静。而此时,褒姒正站在高处,看着诸侯们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样子,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周幽王看到褒姒笑了,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让褒姒开心的办法,于是开始故技重施,多次点燃烽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起初,诸侯们出于对天子的忠诚和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依然会应召而来。但随着次数的增多,他们逐渐意识到这可能只是一场骗局,渐渐地便不再相信,也不肯应召而来了。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国联合缯国以及西夷犬戎,对周幽王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当他们兵临城下时,周幽王慌乱之中再次点燃烽火,希望能召集诸侯前来救援。然而,曾经对他言听计从的诸侯们,此次却没有再被烽火所迷惑,纷纷选择了坐视不管。犬戎军队顺利攻入城中,在骊山之下将周幽王杀死,还俘虏了褒姒。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周王朝,在这场战火中轰然倒塌,就此灭亡。西周的百姓们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哭声震天,曾经繁华的都城,如今已是一片废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让人触目惊心。

 不过,在《吕氏春秋》的记载中,故事却有了不同的版本。

 当时西周建都在丰、镐二京,这里地理位置靠近戎人,时常受到戎人的侵扰。周幽王与诸侯们有一个约定,在大路上修筑高大的土堡,在土堡的顶端设置大鼓。一旦戎兵入侵,便由近及远地击鼓传告,其他地方的诸侯听到鼓声后,便迅速率领军队前来援救天子。

 有一次,戎兵果然入侵了。周幽王果断击鼓,诸侯们的军队如约而至,迅速赶到京城。褒姒看到诸侯们迅速赶来的场景,十分高兴,她非常欣赏周幽王这种击鼓传信的方式,觉得这种方式充满了紧张与刺激。

 周幽王为了让褒姒一直开心,便屡屡击鼓。起初,诸侯们还会按照约定赶来救援。但久而久之,诸侯们发现并没有真正的敌兵来袭,这种无意义的召集让他们感到厌烦和无语,于是渐渐不再理会击鼓的信号了。当后来戎兵真的再次入侵时,周幽王再次击鼓求救,可诸侯们的军队却不再前来救援。最终,周幽王被杀死在了骊山之下。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史记》记载的“烽火戏诸侯”之事提出了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他的观点引发了学术界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学者们纷纷查阅各种古籍,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揭开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有的学者认为,钱穆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史记》中的记载可能存在夸大和虚构的成分;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虽然《史记》的记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也不能完全否定“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证实。

 2012年,北京清华大学在对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进行整理时,有了重大的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流传已久的“烽火戏诸侯”故事有着明显的偏差。

 清华简记载,周幽王是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当地强大的戎族进行反击,最终打败了周幽王,西周也因此在战火中灭亡。更为关键的是,清华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表示,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曾有诸多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缺乏足够的史实依据。而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了《史记》中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刘国忠进而认为,史学界就此可以得出结论:西周灭亡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甚至并不存在。

 这一发现,在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学者们纷纷对清华简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重新探讨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这一事件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