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关于烽火戏诸侯之说(第2页)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小女孩在周宫中度过了年少的时光。等到周宣王时,这个侍女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然而,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她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但她一直都在宫中,从未踏出宫门半步,也并未有丈夫相伴。在那个封建的时代,没有丈夫却生下孩子,这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巨大的恐惧笼罩着她,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一切。在走投无路之下,她无奈地将那个孩子丢弃在了路边。她在丢弃孩子时,泪流满面,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痛苦,但又别无选择。

 当时,民间有首流传甚广的古谣:“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是要灭亡周国的。”这首古谣就像是一个诅咒,在民间口口相传。

 有一次,周宣王偶然听到了这首童谣,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祥之感。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起来,一种莫名的恐惧涌上心头。恰巧这时,他看到有一对夫妇正在路边售卖桑弓箕箭袋,这场景与童谣中的内容瞬间重合,让他深信这是不祥的预兆。他认为这对夫妇是上天派来的灾祸使者,必须除掉他们,才能避免周国的灭亡。于是,周宣王立刻派人抓捕这对夫妇。这对夫妇怎么也想不到,仅仅因为卖了几件普通的物品,就招来杀身之祸。

 那对被杀害夫妇在逃跑途中,路过小女孩丢弃孩子的路边。此时夜色深沉,万籁俱寂,小女孩独自一人躺在路边,啼哭声在寂静的夜幕中显得格外凄惨。夫妇二人心中不忍,出于怜悯之心,便将她收养在了身边。他们带着小女孩四处逃亡,风餐露宿,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们从未后悔收养这个孩子,一直将她视如己出,给予她温暖与关爱。

 然而,他们的躲避并没有换来安宁。由于他们曾售卖桑弓箕箭袋,被官府追查,无奈之下,二人只能带着小女孩逃往褒国。他们在褒国定居下来,过着平凡而简单的生活。小女孩也在褒国逐渐长大,她出落得美丽动人,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之谜。

 后来,褒国有人犯了罪。为了弥补罪过,减轻罪责,褒国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打算献上那位侍女丢弃的怪女孩给周幽王,以此来赎罪。于是,这个身处异乡的女孩被带到了周幽王的面前。周幽王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被她的美貌所深深吸引,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在她的容颜面前黯然失色。从此,这个女孩有了名字——褒姒,因她是从褒国而来,故而被称为褒姒。

 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极为宠爱。他为褒姒建造了豪华的宫殿,赐予她无数的珍宝,只要是褒姒想要的,他都会想尽办法满足。褒姒也为周幽王诞下了儿子姬伯服。或许是因为得到了君王的万千宠爱,或许是出于母爱的本能,姬伯服出生后,周幽王对褒姒愈发宠爱有加。他常常抱着姬伯服,逗他玩耍,眼中充满了慈爱。他对褒姒和姬伯服的宠爱,逐渐超过了对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的关心。

 在宠爱与权力的双重诱惑下,周幽王的理智逐渐被吞噬。他开始变得昏庸无道,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大事——废黜了出身尊贵的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周幽王曾立她为王后,故称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所生,即后来的周平王),而立褒姒为王后,立姬伯服为太子。这一举动,无疑打破了西周朝廷原有的平衡与秩序,引发了轩然大波。大臣们纷纷上书劝谏,希望周幽王能够收回成命,但周幽王却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一决定,已经为日后的灾难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太史伯阳察觉到了周幽王的种种行为,他对周幽王太过宠幸褒姒的情况痛心疾首。他深知,周幽王的所作所为已经违背了天道,祸患已然形成。他多次劝谏周幽王,希望他能够悬崖勒马,但周幽王却根本不听。太史伯阳无奈之下,只能长叹道:“西周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他的预言,如同一把利剑,刺痛了人们的心。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依然沉浸在表面的繁华之中。

 在《史记》的记载中,褒姒生性冷漠,不爱笑。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办法。他召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为褒姒制作了无数精美的玩具;他命令宫廷乐师创作了一首首动听的乐曲,为褒姒演奏;他还组织了一场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各方诸侯前来参加,只为了能让褒姒开心。但褒姒始终不为所动,从未展颜一笑。周幽王看着褒姒那冷漠的面容,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失落。

 然而,当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后,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烽火台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设施,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