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老来昏聩(第2页)

 然而,随着伯御的被杀,鲁国国君之位再次空缺。周宣王不得不为鲁国重新挑选合适的继承人。

 于是,他召集大臣们齐聚朝堂,商议此事。周宣王目光扫视着众人,严肃地询问道:“在鲁国诸多公子之中,哪一个能够胜任鲁国国君之位呢?”

 大夫樊穆仲站了出来,他身姿挺拔,神色恭敬,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大王,在鲁国公子之中,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为人庄重恭敬,对待老人极为敬重,且在处事执法时必定会遵循前朝礼制。他的品德和才能皆为众人所称赞,如此贤德之人,定能为鲁国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啊!”

 周宣王听闻后,仔细思量了一番,觉得公子称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于是,在夷宫,这个充满着庄严与神圣氛围的地方,周宣王正式立公子称为鲁国国君,他便是鲁孝公。

 经过此次事件之后,周天子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原本在各诸侯国心中那如高山般仰止的威望,如今也开始大打折扣。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诸侯们心中开始悄然滋生出违抗王命的念头。

 他们看到周天子在鲁国问题上的决策失误,以及对诸侯国事务处理的不力,心中对周王室的敬畏之情逐渐减弱。西周王朝的统治秩序开始出现松动与裂痕,曾经紧密团结在周王室周围的诸侯国,如今也开始各怀心思,整个西周王朝的统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可周宣王却并未意识到自己决策失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他统治的晚年时期,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变本加厉,多次对周边部族用兵,妄图通过战争进一步扩大西周王朝的疆域,重温昔日的荣耀与辉煌。然而,命运似乎并未眷顾这位固执的君主,这些战争大多都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前797年,即周宣王三十一年,秋风萧瑟,寒意渐浓,周宣王派遣军队开赴太原之戎。大军一路北上,在行军途中,他们遭遇了重重困难。道路崎岖难行,天气变幻莫测,粮草补给也时常出现问题。士兵们顶着寒风,艰难地前行,心中却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然而,当他们抵达太原之戎的领地时,却发现这里的敌人异常顽强。

 太原之戎凭借着熟悉的地形和顽强的抵抗意志,让周朝军队难以攻破他们的防线。经过多日的苦战,周朝军队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此次征伐最终只能无奈地无果而终。

 公元前793年,即周宣王三十六年,周宣王又派遣大军征讨条戎、奔戎,这两个部族位于今山西夏县西南。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周朝军队与条戎、奔戎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然而,或许是因为对敌人的实力估计不足,或许是因为战术安排不当,周朝军队在这场战斗中陷入了困境。条戎、奔戎的士兵们勇猛善战,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对周朝军队进行了巧妙的伏击和反击。周朝军队损失惨重,士兵们伤亡无数,士气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最终,周朝军队不得不狼狈地撤出战场,这场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前790年,即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再次出兵,这次的目标是申戎,也就是西申国,位于今陕西省米脂县北。

 或许是此次准备充分,或许是申戎实力稍逊一筹,周朝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终于获得了胜利。战场上,周朝军队士气高昂,他们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迅速突破了申戎的防线,取得了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然而,同年,在千亩之战中,周朝军队却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千亩之地,地势险要,姜戎在这里设下了重重埋伏。周朝军队贸然进入,陷入了姜戎的包围圈。姜戎的士兵们如潮水般涌来,周朝军队奋力抵抗,却难以抵挡敌人的凶猛攻势。南国之师几乎全军覆没,战场上尸横遍野,一片凄惨景象。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宣王多亏了奄父的拼死相助,才得以突出重围,保全性命。

 奄父不顾自身安危,带领着一小队精锐士兵,在敌阵中左冲右突,为周宣王开辟出了一条血路。周宣王在奄父的保护下,狼狈地逃离了战场,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与此同时,周朝的一些传统制度也在周宣王的统治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藉礼,本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一种庄重仪式。在那个古老的时代,人们相信通过这种仪式,可以祈求神灵的庇佑,获得丰收。仪式举行时,众人齐聚在集体所有的藉田旁,由首领率先拿起农具,进行象征性的耕种,而后众人纷纷效仿,共同耕种藉田。其初衷是鼓励集体耕作,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村社成员之间的凝聚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西周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属于集体所有的藉田,即公田逐渐变为天子、诸侯以及贵族私有。

 这一变化使得藉礼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本庄重的藉礼,如今成为了在春耕、耨耘、收获时,天子、公卿百官举行仪式,以监督和巡查庶人耕种、无偿占有庶人劳动成果的一种活动。

 天子和贵族们高高在上,看着庶人们在藉田上辛勤劳作,将庶人们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周宣王在位时,还未到千亩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便匆匆举行了藉礼。

 虢文公看到这一情况后,忧心忡忡地前来劝谏周宣王。他深知这一制度的变更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于是极力劝说宣王应以传统为鉴,慎重行事。

 虢文公言辞恳切地说道:“大王,藉礼乃祖宗传承下来的重要制度,其时间和流程皆有严格规定。如今您提前举行藉礼,不仅违背了祖宗之法,也会让百姓们感到困惑和不安。这一制度关乎国家的农业生产和民心稳定,还望大王三思啊!”

 然而,此时已被权力和欲望蒙蔽双眼的周宣王,根本听不进虢文公的忠言,依旧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