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记缓安甫
第216章 西汉凉州从事徐文和
在河西走廊雄浑的大漠孤烟中,敦煌汉简《奏谳书》里\"凉州从事徐文和劾羌人寇边事\"寥寥数字,勾勒出一位汉代基层官员的戍边生涯。徐文和的姓名虽未载入正史,但通过散落的简牍残片与汉代军政制度的蛛丝马迹,我们得以拼凑出这位普通边吏波澜壮阔的一生。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天下划分为十三州部,凉州作为抵御羌胡的战略要地,其军政体系的运转需要大量基层官吏。徐文和出生于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平凉)的中小地主家庭,家中虽无显宦,但重视子弟教育。他自幼研习《春秋》《尚书》,在五经博士开设的官学中接受系统儒学教育,尤其对《公羊春秋》中\"尊王攘夷\"的理念深为认同。
汉宣帝神爵年间,随着西羌诸部的频繁侵扰,朝廷在凉州地区推行\"以文驭武\"政策,选拔熟悉经史、精于文书的儒吏充实地方行政系统。徐文和通过郡国察举中的\"文学科\"脱颖而出,最初担任安定郡府的书佐,负责文书起草与档案管理。因其勤勉干练,在任三年后被擢升为凉州刺史部从事,分管军事监察与边务奏报,正式踏上戍边之路。
徐文和任职期间,正值汉羌战争的白热化阶段。汉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先零羌联合诸部突破金城塞,劫掠边县。徐文和作为刺史部的监察属官,承担着巡察边塞、监督军政的重要职责。他需要定期巡视陇西、金城、武威等郡的烽燧要塞,核查守军布防、军粮储备及士卒训练情况。
某次巡察中,徐文和发现张掖郡居延都尉府存在严重的军饷克扣问题,导致戍卒士气低落。他立即撰写弹劾文书,列举都尉府虚报战功、挪用军粮等六项罪状。这份文书经层层转递,最终呈送至朝廷。汉元帝对此高度重视,派遣司隶校尉赴凉州彻查,涉案官员均被严惩。此事不仅展现了徐文和刚正不阿的品格,更凸显了汉代监察制度对边疆稳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