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记缓安甫

第215章 太学生徐季宁

东汉桓灵之世,朝政日非,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卖官鬻爵之风盛行,朝堂乌烟瘴气。在这黑暗的政治漩涡中,洛阳太学内却激荡着一股浩然正气。太学生徐季宁,以一介书生之身,联合太学同窗联名上书,以笔为剑,以文为刃,与腐朽的宦官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争,其事迹被载入《后汉书·党锢列传》,成为东汉末年士人风骨的象征。

徐季宁出生于颍川郡一个赫赫有名的书香世家,这个家族世代以读书为业,家族中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徐季宁自幼便对诗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勤奋好学,日夜苦读,年纪轻轻便已熟读经史子集,对儒家经典更是倒背如流。

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深烙印在徐季宁的心中,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抱负的人,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少年时期的徐季宁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学和远大的志向,他常常与志同道合的友人相聚一堂,谈论天下大事,针砭时弊,抒发自己匡扶社稷、拯救苍生的伟大抱负。

时光荏苒,徐季宁逐渐长大成人。凭借着他出众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他被当地的官员举荐进入了洛阳太学。这所太学不仅是当时学术的最高殿堂,更是众多有志之士议论时政、抨击时弊的重要场所。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们云集于此,他们都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了关切。

然而,此时的东汉王朝却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这些青年才俊们眼见国家如此状况,心中无不痛心疾首,他们渴望能够为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改变这黑暗的局面。

徐季宁进入太学后,很快便在众多学子中崭露头角。他学识渊博,辩论时引经据典、条理清晰,且为人正直豪爽,深受同窗们的敬重。在太学的日子里,他亲眼目睹了宦官集团的种种恶行:中常侍侯览、张让等人把持朝政,结党营私,他们的宗族宾客遍布州郡,仗势欺人、巧取豪夺,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卖官鬻爵,官职明码标价,真正有才能的士人却报国无门。这些乱象让徐季宁义愤填膺,他意识到,若不改变现状,东汉王朝必将走向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