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理念冲突(第2页)
“呵呵,坐吧。其他几个都玩野了心,难道你俩还能记得上学。今日我正经有空给你一对一考校一番,阳明你作为师兄也可发表你的意见。”
二人随意落座,林太傅轻抚长须,目光在书卷间流转,思索片刻,悠然开口:“就以《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题,且论其于家国治理、为人处世之道,你且作答。
我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缓缓说道:“于为人处世,此句乃修身之根本。人若能常思己所不欲之事,便不会强加于他人,如此可避纷争,促和谐。以日常交际观之,不随意苛责他人,尊重他人意愿,方能广结善缘。”顿了顿,我接着道,“至于家国治理,君主若能以此为念,便能洞察百姓疾苦,制定利民政策,而非强推扰民之法,如此国家可安,社稷可稳。
王阳明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所言有理,从个人修身到家国治理,思路清晰。只是于论述时,可再深入挖掘。于为人处世,不仅是避免纷争,更是涵养个人品德。当人秉持此念,内心会愈发宽厚,境界自会提升。”他略作停顿,又道,“在论及家国治理时,可举例历代兴衰。如秦皇暴政,强征劳役,不顾百姓死活,此乃施百姓之所不欲,终致民怨沸腾,秦朝二世而亡。反之,梁文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正是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开创文景之治,国家昌盛。如此论述,会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林太傅亦颔首赞同:“阳明所言极是,答题时,需将经典与实际结合,以史为鉴,方能彰显学识与见解。你当牢记,经义并非空洞理论,而是用于指导生活、治理国家的智慧。
我躬身作揖。接着林太傅四书五经随意的抽查,我回答,王阳明给出个人见解。林太傅校正,解释自己的阅历见解。三人倒也融洽。
林太傅喝了一口香茗,“你二人课业扎实,理论知识也理解通透。吾辈治学,当亲民,知百姓之疾苦。自力更生,方知生活之不易。尔等皆应深入民间,体验百姓生活,方可成为有识之士。”林太傅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目光扫过二人。
我内心戏精又不经吐槽。
王阳明微微颔首,神色恭谨,却也难掩眼中的思索:“先生所言,学生深以为然,知行本就不可分割,深入民间,正是将所学付诸实践的契机。只是,学堂之中,皇族子弟、世家子弟、商户子弟汇聚,其出身与肩负之责各异,施教之道,也应有所区分。”
小主,
“嘶,我内心忍不住给王阳明点赞,这老头教皇子,跟我们一套教。皇子就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经史子集,知道个大概就好,跟我们学习良民那一套。守着规矩做事那教的啥呀!人又不用考举入士。广南的萧逸就值得点赞,你们不让我挣,老子掀翻桌子,自己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