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九八五解剖老师

第一六五八章 我来想办法

1992年是中国数控机床的一个分水龄,1992年的进口数量出现了一个剧烈的增长,进口数控机床席卷了中国机床市场,1994-1996年的机床进口量甚至超过了国内机床的总产量;即使是中国自己开始生产的数控机床也被日本发那科(fAnuC)和德国西门子(siemens)的数控系统平分天下。n

“18家罗汉”多年来也缺乏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来发展的条件和动力。n

“18家罗汉”技术落后背后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定产定销,机床企业实现的利润全部上缴国家,然后由国家根据企业的需要提供投资,这种统收统支的关系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变成单向的关系:一旦国家在财政上遇到困难,财政决策就不会考虑机床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了。n

改革开放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国内机床工业同其他工业一样,走上了贸工技的技术发展道路,放弃了自主研发,转而实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实现国产化→达到自主开发”的三段式技术发展道路。n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到1999年,国内机床工业先后从外国引进技术约150项。n

引进数控技术的主要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许可证生产或合作生产,即由外方直接提供数控系统,中方负责把数控系统搭载在成品机床上;整个过程不需要中国机床企业自主研发技术,长此以往,中国机床企业就丧失了数控系统开发的能力。n

第二种是技术转让,即中方获得国外数控系统的芯片后,进行反向开发。反汇编出来的语言极其难理解,因为汇编语言的背后是大量的开发经验和缄默知识,对于没有任何数控系统开发经验的研究人员来说,反汇编出来的机器码没有任何技术意义,按照这种方式开发出的数控机床故障频频,根本无法投入市场。n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n

三段式技术发展道路不仅没有让18家机床大企业积累数控系统的开发能力,反而断送了这18家机床大企业之前通过自主研发积累起来的数控系统技术能力和知识经验,结果,国内数控机床工业走上了高度依赖发那科和西门子数控系统的发展道路。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