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改革春风(第2页)

 

个体经营户一般是一人经营或家庭经营,确实人手不够或需要有相应技能的人帮忙,也得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才可以请一至两个帮手。

 

经营范围也只限于手工业、修配业、服务业等行业,其他领域都不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

 

甚至经营场所也要受限,只能在指定的市场或街道等固定场所经营,不能随意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开展经营活动,摆摊设点需在规定地点。

 

制定这些限制的目的,还是在于国家要保留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担心个体经济过度发展会冲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产生资本主义倾向,进而导致经济无序发展。

 

但这是对市场经济的认知不够,甚至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都还没有明确完整的市场经济概念。

 

也就是所谓摸着石头过河。

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确会降低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失去对经济的调控能力。

 

国家依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如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来宏观调控经济。

 

比如在经济衰退时,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开展基础建设,修建公路、桥梁、铁路,增加项目投资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公共服务,降低居民在教育、医疗、交通等生活成本,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同时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增加企业经营积极性。

 

在经济过热时,资本为迎合市场需求盲目增加投资,市场供给过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企业产能过剩,物价上涨。

 

那么就通过紧缩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企业赋税,抑制市场总需求,缓解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

 

在货币流通过多或过少,导致物价过低或过高时,政府就通过紧缩政策和减少货币发行或增发货币,来控制货币流通数量和物价水平。

 

在贫富差距过大时,政府就通过调整税收,通过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结构,使高收入群体承担更高的赋税,同时适当降低低收入群体的赋税负担,以调节收入分配。

 

同时利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与市场价格的监管,规范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防止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扩大。

 

这些都是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