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403章 大炼钢运动(第3页)
尤其这时候中央领导人提出了要赶美超英的目标,最初预计要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在钢铁以及其它主要工业品的产量上超过英国,并在五十年内超过美国。
后续又在冒进的风气和过于高估国内发展速度下,不断调整为“十五年赶英,二十年超美”、“七年赶上英国、十五年赶上美国”、甚至高估到“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最后成了“两到三年超过英国”的目标。
当这样过高的目标落实到地方和企业上时,目标就变成了一个个严重脱离实际生产力的指标。
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钢铁。
中央决定1958年的钢铁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一千零七十万吨。
但是这个指标确定时,这一年只剩下四个月了,钢铁产量仅仅完成了四百万吨,距离目标一千多万吨还差得远。
于是全国各个地方政府在尚未完全学会如何合理配置生产力和物资分配的关键经验之前,就匆匆忙忙掀起了大炼钢铁的运动。
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工厂工人、农村社员,全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投入到这场运动中。
大量劳动力从农业和其他行业转向钢铁生产。
但被严重忽略的是,钢铁固然重要,但是其它工农业品,尤其是粮食同样至关重要。
尤其在当时粮食产量和储备并不充裕的情况下,粮食实则比钢铁更加重要。
据记载,1958年当年为了大炼钢铁投入的劳动力就高达九千万人,加上间接参与的劳动力,人数可能超过一亿。
而当时全中国的人口约为六亿六千万,投入人口占到了近六分之一。
虽然这场运动极其充分地体现了新中国的动员能力,党的号召能力。
可钢铁行业投入的人多了,其它行业的劳动力投入势必大幅缩水,相应的其它工农业品的产出也会大幅下滑。
这将会给后续极其严重的灾难埋下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