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制度代价与外部形势

第四百零一章制度代价与外部形势

【计划经济是靠国家力量整合的经济体制,虽然这种制度可以调控国家的发展重心,优先侧重发展工业化。

这对那时需要追赶世界的新中国来说,当然是有很高的适应性,是需要的。

但它毕竟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

比如强行适应分配制度,抑制物价,导致很多国营企业贴本经营,年年亏损是常态。

轻工业品短缺与重工业产能过剩并存。

还有缺失了激励机制,生产积极性不如自由市场。

以及计划调节能力达不到预期。

自由市场经济是会自适应供需关系的,有需求,企业才会去生产,如果产出大于市场需求,就会导致花成本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形成库存和亏损。

而计划经济想要实现自由市场那样恰到好处地分配好所有商品的供需关系,需要统计数量庞大的商品种类、各工厂的生产能力、人口需求、制造成本、物价可承受能力等等浩如烟海般的数据,最后再进行一次数据同样多到浩如烟海般的分配计算。

这里面所需的计算能力是极其恐怖的,哪怕有计算机算力辅助,但光是收集和统计数据这一步骤,就不是单纯依靠计算机就能做到的。

何况那时的新中国还根本没有像后世一样先进的计算机,计算工作还是得靠大量专业人员去承担。

就比如苏联计委在1980年代需处理两万五千种物资、一亿五千个数据项,仅莫斯科市的物资平衡表就需三千名专业人员耗时三个月编制。

这样的统计和计算工作再放大到全中国,可像这里面有多么地困难,又多么难以避免出错。

最重要的是,就算耗费巨大努力完成了第一次供需平衡的分配统计,可各项数据是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比如技术发展提高了生产力、经营不善降低了生产力、自然因素影响了生产力、人口增长增加了分配需求等等。

这些信息需要收集起来之后才能进行新的统计和计算,这就形成了无法避免的滞后性。

往往需要问题已经发生了以后才能去着手解决,无疑会影响发展速度。

这就是计划经济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地方之一,但上述这些还远远不是全部。

但这就是那时的新中国必须面临的抉择。

要么忍受下这一系列制度必然带来的代价,去艰难完成工业化道路。

要么就折返重走新民主主义道路,选择可以更好平衡国计民生,但工业化进程必定不如集中力量办大事,会更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