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400章 新中国的生活水平(第3页)
国企厂长无权自主决定生产计划,需严格执行国家物资分配清单。
再通过统购统销将国有企业产品纳入国家物资储备,这样进行工业化的物资调控能力就有了。
有了物资还不够,还得有钱。
因为虽然能够分配多数重要物资,但难以实现全品类物资分配,所以钱既能调动工人积极性,又有促进商品销售的价值。
钱怎么来呢?当然不能通过印钱。
在国家掌控经济后,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非常简单的。
通过赋予国企垄断地位,制定商品垄断价格,再将国企全部利润上缴财政,于是钱也有了。
其次,降低国家运转的成本。
粮食的价格、原材料的价格、工人的工资,等等成本全部都要压低。
因为重要生活物资国家都包分配了,要是成本一高,这套制度就无法运行下去。
而具体的分配方式,就是票证制度。
也就是粮票、肉票、布票、油票、糖票、煤票等等,甚至是自行车票、缝纫机票都有。
国家每个月会根据家庭人口数量、职业、年龄等因素,按一定标准分配票证。
人民需要凭票才能购买商品,没票就买不了,这就是计划分配。
先别质疑用了票还要花钱算什么分配,先看那时的商品价格和工人工资。
以1956年为例,一个普通工人月工资有四十八元。
按照大米0.12元\/斤,猪肉0.8元\/斤,棉布0.5元\/尺。
那么四十八元可购买约四百斤大米或六十斤猪肉,仅靠一人的收入就足以支撑一个五口之家的基本生活。
而且那时住房是包分配的,孩子上学是有人民助学金和学杂费减免等政策的,看病是企业承担的。
就连结婚也仅仅需要彼此互有好感,一次吐露心意的机会就足够。
因为那时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着同样为了祖国建设发展的心与品质。
这样的生活水平哪怕在后世都是很多人向往的。
而这就是那个时期下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水平。
虽然物质水平不如后世那么丰富,那么充裕,但那时的社会还有着后世遥不可及的精神富足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