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道路之争(第2页)

但如果你家劳动力短缺,人家明显帮你干了活,又或者你出了大力气帮别人干了活,自然不能白干的。

但是干了多少活,出了多少力,给粮食生产提供了多少帮助,这在集体劳动中很难用具体的粮食数量去计算。

哪怕发展到后来的上班工作打卡,也很难逐个计算员工给公司具体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这里面就必然存在分配不均。

粮食也主要靠农户们自行凭良心去划分,这里面又必然会出现有的农户肯多拿出一些粮食回报别人,有的就不愿意拿出那么多。

渐渐的就势必要建立一套更合理的分配制度。

工分制,一种按照每天出勤干活多少,组长就给记多少工分的制度便诞生了,工分对应的就是粮食分配数量。

这是中国在走向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道路上自行摸索出来的制度,跟后来公司形式的按劳分配很像,但毕竟没有前车之鉴,这一制度多少存在缺陷。

不过这是后来互助组转变成为合作社的后话了。

在工分制度出现之前,因为干多干少都一样,这就导致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不是特别高,磨洋工、滥竽充数的情况渐渐出现了。

总的粮食产量达不到预期,农户们收获的粮食比以往自己单干差不了多少,甚至还要更少。

于是便开始有农户们想要脱离互助组单干,种不过来的地自己就出粮食出钱雇人干。

眼看着农业生产又要倒退回贫富农差距,甚至是过去的地主形式,领导层们自然心急如焚。

但又产生了不同的路线之争。

有的领导认为农村出现富农很正常,出现贫农,那就看情况是因为懈怠劳动,还是因为家庭特殊原因,予以相应的劝导和帮助。

只要农民们可以靠劳动走向富裕就是好的,公私有制相结合,用私有制激发生产积极性,不就是新民主主义的主旨吗?

工业化的前提要是有足够的农业富余,让足够的人口可以从事工业生产,既然单干可以提高积极性增加产量,那想单干单干,想雇工雇工,只要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