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东归(第2页)
傅恒想想茂倩从前的战绩,斟酌了一下道:“那么有些事我可得和你说道说道。这茂倩姑娘,虽说少失父母,也是个官家格格,又在御前伺候过,别有一番体面,且年岁比你大些,你跟人家成亲,日后可得尊敬、容让她。”
海兰察点头道:“这个我知道,我们都说好了,日后她掌着家里的事和钱财。她的阿玛留的钱财,还有京城那处宅院,还有大奶奶给的其他产业,全都会写进奁产单子,都是她的私产,大奶奶也会给我三间铺子,聘礼就按我哥老家那边的风俗来办,当然是我自己出了,不能要大人的钱;婚礼的钱大奶奶全包了。”
傅恒觉得这个走向十分不妙,于是教育道:“这还说着媒呢,聘礼嫁妆的事情商量着也就罢了,管家的事情都说上了,这也太轻浮急躁了,传出去你俩的名声都不好。”
海兰察答应一声,把原本要说的另外几句话咽了下去,转而说起另一件事。
“我想把我哥认成我阿玛,不然他当年跟大奶奶相看过的,现在矮了一辈,不大好。反正落户的时候就是跟他姓来着。”
傅恒嘴角抽动了一下,他原本觉得海兰察是披甲人,反正朝廷一般不会让披甲人科举,能认字就算很好了,读书这方面不必强求,但现在却发现海兰察对伦常道统未免太没有认知了!哪有认远房族兄当阿玛的道理!
于是又教育了一番。
末了,傅恒问海兰察成亲后有什么打算,心想毕竟成家后就该立业了,他倒是可以运作一下给海兰察谋个稳当差事。
但海兰察说他已经有不少田产,只想守着产业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
傅恒道:“这样也好,你哥哥已经为国捐躯,他一定也希望你能过上平静的日子。他身后无人,能有人时时祭扫坟茔,也不至于绝了香火。”
此时他还不知道,几年后,海兰察就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年后第一次朝会,永璜与永璋便上奏称,端淑长公主如今身在准噶尔与喀尔喀两部交界,毕竟是身在异乡,既然端淑长公主已然丧夫,那么便应当将她接回。
庄有恭立刻附议,傅恒、兆惠、陈大受、裘曰修也表示两位阿哥所言有理,但另外一些大臣却有些犹豫。
先前宫中传出消息,十三阿哥的生母身怀六甲,还被太后磋磨驱逐,才会早产难产,小阿哥落地没几天就去了。而皇帝先前提出以亲王之礼将十三阿哥下葬,后来虽然“听从劝谏”只是追封郡王,丧仪从简,但亲自写了篇悼文,广泛传阅,说这孩子是他中年得子,又是天降祥瑞,可惜父子缘薄,天不假年。
皇帝这样分明就是一个中年得子又丧子的伤心阿玛,因为顾念仁孝,不能对太后如何,只好在孩子的身后事上肆意宣泄自己的悲痛。
朝野又一直有传言两人并不是亲生母子,且太后母族早些年还牵扯进逆案,明眼人都知道这对母子早就是貌合神离,就如郑庄公与其母一般,现在又出了这档子事。
偏偏端淑长公主,又是太后的亲女儿。虽说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没有让大清的公主丧夫后还被杀夫仇人扣在异乡的道理,但是这当口,提出要接回太后的女儿,会不会惹怒了皇上,甚至引起反效果?是不是应该等一段时日,等皇帝走出了丧子之痛,能够理智对待与太后相关的事情,再提及此事?
而皇帝,他既不想明晃晃地把端淑长公主弃之不顾,承担不孝不悌的骂名,又不想冒着触怒达瓦齐的风险强行接回端淑长公主。设想要是达瓦齐真的作乱,他赔了公主又折兵,同样要背上糊涂昏聩、因小失大的骂名,所以才弄了这一出,既可以避免决策,顺便还能把如懿搪塞过去。
现在两名阿哥提出此事,又有这几名近臣附和,他顿时不高兴了,朝会上不好发作,下了朝却立刻把永璜和永璋叫来斥责一番,让永琏也过来听着。
永琏听完,道:“皇阿玛,大哥与三弟是希望皇阿玛一全兄妹之情,孝悌之义,然而皇阿玛夹在国与家,公与私之间,往往两难。”
皇帝顿时满意,问道:“那么,依你之见,该当如何啊?”
永琏道:“儿臣以为,皇阿玛既然已经回绝了达瓦齐迎娶端淑姑母的请求,那么达瓦齐还将姑母扣在准噶尔境内,这便是想将端淑姑母当成人质。设若将来准噶尔果有兴兵之事,大清将士势必顾虑姑母而束手束脚。达瓦齐多一枚棋子在手,是助长了他的气焰,陷大清于被动。”
其实永琏表达的还是要把长公主接回,但是这个说法在皇帝听来就悦耳多了,而且确实有道理。
他于是接着问:“然而,若是强行接回端淑长公主,会不会当下就惹怒了达瓦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