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遇见神班门弄茶

第477章 改汉姓(第2页)

中正官将士子分为九个品阶,供皇帝或礼部长官挑选去做各级官吏。

魏国的这套制度,在崔浩、高允、李冲等汉人不断改进下,逐渐完善。

崔浩当年整出一套“齐整人伦、不分姓族”的办法,希望以民族融合为借口,打破胡汉藩篱,提高汉人地位。

结果,他的套路太明显,也太超前,把鲜卑贵族死死得罪了,因而把自己玩垮了。

拓跋宏的身份不是崔浩可比,改制时机也比从前成熟得多。

他借此机会,宣布了鲜卑门第制度。具体做法是,将原来皇族之后的鲜卑八大部落,明确等级秩序如下:

超品:拓跋皇族改姓“元”。

一等丘穆陵氏改姓“穆”;

二等步六孤氏改姓“陆”;

三等贺兰氏改姓“贺”;

四等独孤氏改姓“刘”;

五等贺楼氏改姓“楼”;

六等勿忸于氏改姓“于”;

七等纥奚氏改姓“奚”;

八等尉迟氏改姓“尉”。

——拓跋宏借此次胡姓改汉姓机会,确定了鲜卑部落九大姓氏顺位。

他同时宣布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为汉人“五姓七望”家族。

这样一来,也就等于宣布:鲜卑九大姓氏和汉人五姓七望,是魏国“九品中正制”的选官范围。

后来,这鲜卑八大姓氏和汉人五姓七望,与河东的裴、柳、薛、王三大郡姓,江南吴地的顾、陆、朱、张四大本地士族,衣冠南渡到江南的王、谢、郗、萧四大侨姓,组成今后中国历史的主体族群。

这些世家大族几乎垄断官场,他们的活动,左右着中国历史走向。

早前,汉朝选拔官员的办法是“察举制”。简而言之,就是前任官员确定后任官员。

到曹魏时代,为了广罗人才,改为采用“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中央委派中正官到地方各级,负责挑选储备官员。

这样做的结果,是把挑选官员的权力由世家转移到皇帝手上。

皇帝亲自操控“九品中正制”,也不是为了将世家大族排挤出权力框架之外,而是为了很方便地扶持自己人、削弱异己势力。

拓跋宏之前已经任命了中央中正官员(礼部郎中),并向州、郡、县派出了中正官。牢牢把控了人事任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