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遇见神班门弄茶

第473章 易汉服(第3页)

他们联合起来,给皇帝拓跋焘施压,已经无法善了。

可以说,崔浩后来表面上是死于国史中“曝扬国恶”,其实是死于他的民族融合改革。

太武帝拓跋焘杀崔浩,主要目的是平复一部分鲜卑贵族的反对情绪,给他们一个交代。

“国史事件”只是借口。

同时,他的死也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崔浩年事已高,余热已无多;他被皇帝捧为第一朝臣,党羽众而齐心,有点尾大不掉;鲜卑贵族因他与皇帝形成隔阂,皇帝在二者间作出选择时,只能牺牲崔浩。

另外,有一个重要因素,让皇帝拓跋焘处决崔浩后没有内疚感:崔浩与太子拓跋晃不合,有几次重大决定不尊重太子意见,对太子构成了威胁。

综合这些因素,一代雄主、太武帝拓跋焘没有太多犹豫就作出决定:诛灭崔浩家族;同时诛灭崔氏姻亲范阳卢氏家族;重创另外两家崔氏姻亲:太原郭氏、河东柳氏。

冯太后曾对拓跋宏讲过:客观地说,崔浩之死,激化了鲜卑族、汉族矛盾,加剧各地起义,造成魏国巨大内耗。

同时,崔浩事件的扩大化,也使得魏国民族融合趋势停滞甚至倒退。

拓跋宏对皇祖母的分析非常赞同。

他不能允许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所以,他没有完全授权李冲、崔光这些汉臣去办这事,也没有强迫拓跋澄、穆亮这些鲜卑大臣去办这事。

他让他们配合自己,由自己总揽全局,边推进、边调整,力争尽量不出大岔子。

当然,面对保守派的故意阻挠,他也暗自决定:决不心慈手软。

李昭容、崔修容两位新晋皇嫔负责具体细节,李冲、崔光、拓跋澄、拓跋勰、穆亮等一众心腹大臣出面发布政令,部署官员、小吏去落实,皇帝拓跋宏幕后支持、把控,魏国的鲜卑族易改汉服运动,强力、稳定地推行起来。

绝大多数鲜卑贵族、臣子、世家、小民都很配合这项运动。

有些人心有怨言,但也不敢表现出剧烈抵抗。

但是,有几个人的不配合,让皇帝拓跋宏十分不舒服。比如拓跋丕、穆泰、陆叡。

而最让皇帝烦心的那个人,则是太子拓跋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