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易汉服(第2页)
到那时,鲜卑人如果镇压得住局面,必定是大肆屠戮汉人,损害国力。
而如果鲜卑人镇压不住,那自身就会被汉人屠杀殆尽。
只有民族融合才是统治长久的唯一出路。
然而,汉人的人口基数、文明底蕴,实在是超过鲜卑人太多太多。
加上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先进太多。
鲜卑人同化统治下的汉人,无异于开历史倒车,也不现实。
鲜卑皇族拓跋氏高层几乎都看清了:即便鲜卑人不情愿,为了国家权力延续,鲜卑族人汉化是最佳选择。
从明元帝拓跋嗣开始,朝廷就开始讨论、布局这个思路。
只是碍于当时鲜卑族人的整体心态还难以接受汉化,所以高层的决策,声势不能太猛,步子不能太大。
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皇族政权稳固了,国力也强盛了,推进汉化的条件也成熟了许多。
拓跋焘便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他无比信任的司徒崔浩,让后者大胆尝试。
崔浩在魏国朝廷,历经了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三代国主,声望无人可比,受信任程度在拓跋焘时期达到巅峰。
他本来就是有理想的人,一直在为异族统治下的汉人谋求出路。
到了晚年,崔浩被皇帝的信任冲昏了头脑,也对自己的实力失去客观判断,过于自信。
另外,寇谦之及他的继承者身后的道教,也给了崔浩一种特别信心。
在这样前提下,崔浩推出了“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的改制方案。
原本,鲜卑族人建立的魏国,民族等级划分是:鲜卑皇族为第一阶级,鲜卑八大部落为第二阶级,汉人士族是第三阶级,其它族世家为第四阶级。
崔浩推出的措施改变了这种格局。
他的具体做法是:将国内所有门阀世家,按同样标准统一评定等级。
这样,魏国境内只有门阀高低,不再有华夷区分。
北魏立国百年了,原来的贵族阶级中,确实有许多世族大家已没落。
相反,有不少汉人家族崛起了。
崔浩的做法,不仅是对各族世家现状的表述,也会深刻影响他们将来在官场职位的分配、经济活动参与机会的多寡。
还会因通婚联姻关系,给社会带来深刻变化。
说白了,崔浩的改革,使汉族世家没了上限、少了拘束,隐隐然有失控趋势。
这自然激起鲜卑保守贵族的强烈反对,也引致开明贵族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