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风华东有扶苏

第五百四十九章 试探(第3页)




    他平静地说着,视线落在永陵深处,没有去看那些眉头紧锁的人们:“只是短短几年,你们就忘了当初魏国差点丢掉半壁江山,忘了先帝是怎么在风雨飘摇中继位,守住了这座京城,忘了北境死去的无数子民与士卒,忘了那千里平原上,处处都浸着北人的血,你们只觉得能把辽人逼回北方就好,大家都可以坐下来享受荣华富贵过安生日子,却忘了魏辽早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如今的北边还有无数人在流血,你们却想停掉后方对北境的支援。”



    “孤只是想提醒提醒你们,也想教一教走入这座京城的天子,别忘了那些为了这个帝国已经死去或者即将死去的人,”顾怀叹道,“这样...很过分么?”



    “多说无益!”那年轻官员冷哼道,“这一切都不过是在为你穷兵黩武,专权擅弄开脱罢了!”



    顾怀皱了皱眉:“孤久不在朝堂,未请教?”



    “下官户部员外郎,薛杜!人微言轻,自然不入王爷之眼,”那官员死死看着顾怀,“但下官知道,王爷想用锦衣卫让下官闭嘴,可下官苦读诗书,科举出身,政绩虽不突出,却也从无过错,更是没收过一分贿赂,如今家住陋巷,身无余财,王爷想像以前那样探下官的底,没用!就算王爷说破了天,后世史书也一定会写上,王爷弊弄天子,威逼百官的今日!”



    站在阴影里的萧平微微点了点头,示意这人没有说谎,的确是兢兢业业,两袖清风。



    “孤对走入仕途,还能保持初心的人,一向抱有敬意,”顾怀说,“薛大人年轻气盛,正气凛然,自然可以站在道德高地对孤一番批判,毕竟现在的孤在你们看来,做什么都是错的,可薛大人不妨回头看看,偌大朝堂,有多少人能像薛大人一样,在永陵前怒斥孤,也问心无愧的?”



    年幼天子主动走到了顾怀身边,牵起他的手,对于这突然剑拔弩张的一幕,有些紧张,顾怀轻轻拍了拍他的脑袋,好像不在意这一幕落在文武百官的眼里有多么惊世骇俗。



    “如果不想去,自然可以不去,”顾怀转身,“你们可以把孤当做敌人,但不要忘了,先帝功在社稷。”



    他牵着小皇帝转身走远,只留下文武百官在原地面面相觑,但在下一刻,杀气冲天而起,那些接手防务的锦衣卫,在萧平微微抬手之下,齐齐上前。



    “王爷从来都是个好说话的人,”萧平轻声自语,“可我已经走入黑暗许久了,自然不介意手上再染一些血,哪怕是无辜的血。”



    所有人惊骇欲绝。



    直到这一刻,他们才意识到,那道远去的背影,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顾怀了。



    他牵着天子,走入这座城池,他想好了该怎么面对文武百官,想好了该怎么挥起手里的刀,他甚至不屑于去掩饰如今的行径,直接动用锦衣卫告诉所有人,你们可以自己做选择去不去,但刀落不落下,只凭他的心意。



    只能说今天能走到这一步,证明他们还是不够了解顾怀。



    而萧平了解,毕竟这个目盲书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几乎已经成为了顾怀的影子,他自然知道,王爷在想什么。



    在当初接天子入北境的那一天,便是王爷彻底下定决心的那一刻,从那天开始,所谓的规则,所谓的世俗看法,王爷都不在意了。



    换做以前的王爷,就算依旧不在意规则,但也绝对不会像今天这样图穷匕见,站在文武百官的对立面,冷冷地看过去。



    然而如今不同了,王爷坐断北境,整个大魏的权力都在北移,皇帝几乎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养,从北境到西北到西南再到东南,无数的军中旧部,无数被他提拔起来的官吏,他还有什么必要,继续低眉顺眼和眼前这些人说话?



    如果不是顾忌到后方产生什么乱象,想要用最平稳的方式做完那些事情,今天还能站在这里的人,能有几个?



    刀鞘里的绣春刀并未出鞘,但冲天的杀气已经汹涌到了文武百官王侯公卿的面前,有人面目狰狞,有人目露寒芒,有人瑟瑟发抖,有人茫然四顾。



    但最终,他们还是踏出了那一步,循着靖王与天子的足迹,去往了景陵。



    也许是他们终于想明白,那位已经被许多人渐渐淡忘的先帝,在那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为这个帝国付出了什么,也许是他们终于想明白,所谓的抱团相抗,在那位藩王看来,也许不过是一个笑话,总之这一刻,他们的底线再一次被顾怀伸掌平压了半丈。



    手牵天子,握着锦衣卫这把刀,如今的大魏,还有谁...能阻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