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风华东有扶苏

第五百四十九章 试探(第2页)




    说句实话,如果可以的话,他真的想转身就走不问后半句,现在的京城,不,现在的大魏,没人愿意和锦衣卫里的这帮刽子手打交道,隔着一段距离,将领彷佛也能闻见对面那几个老谍子身上散发出的血腥味,更别提那个看起来儒雅温和的盲眼书生,因为这个人...是锦衣卫的指挥使萧平。



    换句话说,现在站在他面前的是大魏的秘谍头子,如果有人说这个书生人畜无害手上没沾血,那么将领怕是真的要笑出声来。



    可天子要去西郊祭陵,本来就应该由禁军护行,锦衣卫虽然也是天子亲卫衙门,但谁都知道如今的锦衣卫更像是督查百官和民间的阴间衙门,他们来凑什么热闹?



    “有,”有谍子递过来加盖了兵部印章的调令,“禁军散到外围,后撤五里,不准入永陵。”



    一言一行都透着股居高临下的味道,那抬起的目光看谁都像在看尸体,将领心头一跳,刚刚升起的些许不满便烟消云散,随着他挥了挥手,沿街道布防的禁军迅速集结后撤,一个个身着飞鱼服按着绣春刀的锦衣卫接手了布防,而在他们出现的一瞬间,彷佛连街道上的议论声都平空压低了半截。



    毕竟是尸山血海浸出来的名声。



    已经是巳时,天子巡游接受万民朝阙的流程已经快走完,极长的队伍开始转向西郊,步行了许久的百官也终于得以骑马坐轿,毕竟从这里到西郊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而官员队伍里有不少老臣,真走过去怕是要丢掉半条命。



    京城西郊的皇陵有三座,但实际上天子只需要祭魏太祖的永陵,加上太庙宗庙,便是三献,以此表示皇位是一脉相承,从先帝那里承袭下来的意味,按道理说这些流程应该在天子入京继位时便走完,可谁知道当初天子会半途就去了北境?明明已经继位快一年,却在此刻才真正踏入京城--这真算是大魏头一遭了。



    着甲戴白翎盔,马额嵌青铜獬豸面,持六尺障刃戟,刃面阴刻《魏律》首章的铁骑开道,五色旗阵护着山河社稷旗紧跟其后,厌胜铜鼓车上奏着《承天》雅乐,悬七重鲛绡帐的玄玉辂被护在中央,队伍缓缓过了文华门,有宦官上前请天子下銮,赵吉转头看向顾怀,眼里满是征询的味道。



    “去吧,”顾怀松开手,“这不是孤的祖先,孤不能陪你。”



    天子下銮,由宦官陪着九次跪拜碑亭,然后徒步登盘龙磴三百级至魏太祖永陵,文官集团和武将阵列赶到山下,徒步登阶,洋洋洒洒跪了一大片,注视小皇帝按照旧制将祭文焚于铜龟,一缕青烟扶摇而上。



    祭陵的祭文礼部早些日子就写好了,只需要照着念就好,年幼天子稚嫩的声音在永陵前回荡,然而许多人的心神却没放在这祭文上,只是不时看向负手站在远处的靖王,以及那些扶刀护卫在四周的锦衣卫身上。



    风雨欲来的感觉压在每个人的心头,然而让他们松了一口气的是,直到祭陵完毕,顾怀都没有说什么或者做什么,他只是好像一个孤零零的看客,看着这繁杂的礼制,面无表情。



    没有人喝问他为什么不跪,也没有人在陵前哭个几声指桑骂槐演一出忧国忧民大骂藩王,经历过城门前的那一幕,所有人想的大概都是安稳走完这个流程,如今顾怀没有再试图践踏祖制,他们庆幸还来不及,哪里会去找他的麻烦。



    然而就在天子祭陵完毕,文武百官松口气纷纷站起,以为接下来就是去祭拜太庙宗庙的时候,顾怀开口了。



    “去景陵,”他说,“先帝还没祭。”



    那是赵轩的陵墓。



    按照礼制,祭陵只祭太祖陵墓,然后去宗庙给先帝上柱香就行,甚至如今的天子都不是赵轩的直系血脉,没有人预料到顾怀居然会在此刻提起这件事,也不知道他究竟想干什么。



    只有礼部尚书颤声道:“不符祖制...于礼不合!”



    “所谓的礼制,其实在孤看来并不重要,”顾怀说,“孤知道你们想一再强调这个仪式的神圣感,孤也没有试图彻底否定这一点,但在孤看来,如果没有先帝当初的死守京城,励精图治,如今大魏是否还存在都难说,天子祭陵,怎么能不祭先帝?”



    “够了!”终于有人忍不住了,不顾自己的官服下摆还沾着雪水,猛地站了起来喝道,“此乃太祖陵地,靖王你不遵礼制,难道是要效‘指鹿为马’一事吗?”



    顾怀看着那怒气勃发身子都在颤抖的年轻官员,笑了起来:“指鹿为马?孤很好奇,只是想让天子与你们去祭拜一下先帝,很过分么?”



    “你这是蒙蔽天子,轻视百官!”



    “孤只是觉得你们的忘性太大,比如说你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忘了,辽人差点打进这座城池,”顾怀说,“前些日子孤听说京城里有很大一部分官员勋贵认为不应对辽大动干戈,收复幽燕的一战更是在赌国运,孤是个只知道打仗的莽夫,把魏国架在了一失足便会灭国的烈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