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一枚君悦芙
第406章 孔颖达去世
贞观十九年的长安,十月的寒风裹挟着终南山的霜气掠过宫墙。
太极殿屋檐下的铜铃在风中摇晃,发出细碎的呜咽,仿佛在为即将消逝的一代鸿儒奏起挽歌。
十月初七这日,晨雾未散,宫人们便见一辆素白马车从国子学缓缓驶出,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惊起了朱雀大街梧桐树上的寒鸦。
消息传入太极宫时,李世民正批阅着征高句丽的战报。
朱笔悬在半空,墨汁滴落在奏疏上晕开,他盯着那团墨迹良久,忽然将笔重重掷在案上:
"备车,去国子学。"
龙辇穿过薄雾笼罩的街巷,皇帝望着车窗外翻飞的落叶,恍惚间想起二十年前初见孔颖达时的场景 ,那时的经学家尚是两鬓乌青,在弘文馆讲学时,目光如炬,声音清朗,连房玄龄、杜如晦都曾执经问难。
国子学内,灵堂已设。
孔颖达的棺椁停在讲堂中央,四周堆满了弟子们敬献的经卷。
李世民踏入门槛的瞬间,守灵的老仆伏地痛哭:
"圣人啊,先生临走前还握着《尚书正义》的残稿......"
皇帝缓步上前,望着灵柩上覆盖的素锦,颤抖的手抚过棺木上雕刻的云纹。
那是他亲自下旨为这位三朝元老打造的寿材,此刻却成了阴阳相隔的见证。
孔颖达的一生,几乎与贞观盛世的脉络交织缠绕。隋末乱世时,他便因精通五经名动天下。
李渊入主长安后,特意将他召入朝廷;
待到李世民即位,更是委以重任,命他执掌国子学。
彼时的大唐,虽已平定四海,但经学分立、注疏繁杂的乱象仍在。
李世民深知,要想实现文化一统,需有一部权威典籍。
于是,贞观十二年,皇帝将编纂《五经正义》的重任交到了孔颖达手中。
接到诏令的那个清晨,孔颖达站在国子学的讲台上,望着台下数百名学子,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他深知,这不仅是学术使命,更是治国安邦的大计。
此后的七年,他带领一众学者,日夜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