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最牛皇叔到科学圣人蓬蒿凡人
第212章 大明考生黄子澄和齐泰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成型于隋唐,而真正完善于宋朝。
宋朝的科举一般分为三个层级,乡试、省试和殿试,元朝类似。
现在到了大明,虽然考试内容有革新,不再拘于四书五经,而增加了格物科学的内容,但是依旧免不了分级层层选拔。
没办法,人太多了,不可能都召到应天来用一场考试裁定,这可跟朱四维当初在燕云举行的公考不一样,毕竟那只是天下一隅,人数有限,话说回来,人数有限,当时也有上万人。
现在全国考试的话,参加人数恐怕得有几十万!
所以朱四维和李善长这两位正副主考商议以后,报请皇帝朱元璋同意,最后将大明的科举考试也分为三个层级,即县试、省试和京试,也可以简称为小考、中考和大考。
每个县通过县试录取前三十名,这是第一级。
而后这些人参加省试,一个行省大约有一百多个县,那参加省试的就是三四千人,省试的目的就是从这三四千人中录取一百人,这是第二级。
全国有十几个行省,每个行省一百人,就是一千多人,最后就是一千多人参加京试,这是第三级。
当然为了公平起见,考试必须采用同样的考卷,而为了防止作弊,不管是县试还是省试,都必须在同一天统一进行,并且由各地锦衣卫统一监考。
当然,试题都是由出自朱四维之手,在考试开始数天前由锦衣卫秘密押运到各地并全程看管,在考试当天统一打开。
所以四月初,就是等待着各省各县的小考好中考结束,然后在定在五月初十这天在京城举行科举大考。
这个时间说起来并不宽裕,要知道这可是古代,出行交通并不方便,有马骑的那是有钱人家,大部分读书人赶考都是靠两条腿走的。
县试还好说,一个县就那么大,即使住的偏远,走个一两天也到了。
但是到了省试,一个行省的地盘就比较大了,住的偏一些的考生从家走到行省衙门所在的首府,多的需要十来天。
所以四月初县试结束,给个三天时间阅卷放榜,而后中间留下十来天时间让考生往首府赶,中旬参加省试,完了又是阅卷放榜,被录取的考生们然后再马不停蹄人不停脚地往应天赶,四月底五月初
能到的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