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要回谅解书(第3页)

  周新月回神,见周围站了许多人,也知晓这里不是煽情的地方,松开陈琬琰的手,嘱咐道:“好孩子,母亲等你回来用饭。”

  陈琬琰怔愣的应了,等周新月走的不见人了还有点呆滞。

  刘峘在家时不时就要听妻子唠叨几句陈琬琰的八卦,人人都传她心狠手辣,他从前也当她是心胸狭窄之人,借着血封咽的由头将李珩的妾室都送进了大理寺。

  那两名妾室犯的并不是要罪,问了话便是先领回宣平侯府也无不可,是她坚持将人关在大理寺,还不许人探视。

  却又主动揽了她们的吃食用度,连带着大理寺最近的伙食都好了不少。

  今日听闻暖桃一言,他已想清楚这里头的弯弯道道,这俩人留在大理寺,确实比宣平侯府要安全。

  可见流言蜚语只传皮毛,并非所有。

  陈琬琰跟着刘峘等人往男狱走,路上还不忘问刘峘案情,“刘大人,王杨的离世可有内情。”

  那人既然告诉了暖桃王杨是被人害死的,肯定是有证据,而且还是不怕推敲的实证。

  刘峘却道:“当年我在外为官六载,京都之事不太清楚,只是知晓他毁坏皇长子案子的卷宗,被下了大狱。”

  “我想借阅王杨的卷宗,不知可否?”

  刘峘摇摇头,“他的卷宗在刑部,并不在大理寺。”/

  王杨在宗正寺任职寺丞,只是从六品的官员,大理寺虽掌刑法,但只审理涉及高官显贵,甚至皇亲国戚的重案要案。

  刑部主理普通案件,以及官职低微的官员,像王杨这样从六品的官员,都由刑部主审。

  陈琬琰中毒的事扑朔迷离,若是牵扯出的人越来越多,身份越来越贵重,就可升级为超重大案件,由三司会审。

  陈琬琰一听刑部就有些忧虑,她只是个妇人,与刑部主管没打过交道,也知刑部尚书戴照霖与三皇子关系匪浅。

  大理寺卿肯卖她个面子,完全是因为圣上与二皇子的缘故。她若是去刑部查王杨的旧案,难免不会惹三皇子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