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妙笔入梦
第39章 李大人大才,我敬你一杯!(第2页)
“你是说?你给这些百姓放贷?让他们把粮食贷回去?”
朱元璋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人做的事情?
这些灾民已经够惨了,李进竟然还要从这些人身上薅羊毛,难道李进真的没有一点人性?
眼看着朱元璋就要爆炸,李进赶忙解释道:
“那倒不是,是让义乌县衙去贷款,出面向粮商贷款。”
“要不然义乌县怎么会无缘无故多出来这么多的粮食?”
朱元璋一愣,县衙贷款?
他还从没有听说过有人敢向县衙贷款,难道就不怕县衙不还吗?
“粮商这么做,难道就不怕县衙赖账吗?”
“那倒不会,这笔贷款是借贷浦发钱庄的,是有抵押的。”
“他们如果敢赖账,那就直接把抵押全部拿走。”
李进面上风轻云淡,仿佛根本不在乎义乌县敢耍赖。
“抵押?那义乌县衙抵押了什么?”
朱元璋更是困惑,这义乌县穷的跟鬼一样,还有什么好抵押的?
李进说道:
“未来三年的赋税收入。”
朱元璋闻言,顿时气的吐血。
之前在听到义乌发生重大洪灾后,他就曾下过圣旨,要减免三年的义乌县的赋税。
结果现在这三年的赋税要全部落到了粮商的口袋,这让他实在郁闷至极。
“其实这也是有弊端的,毕竟就像我刚才说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李进给自己斟了一杯酒,慢慢品了一口,却说道:
“这些最终还是官府向百姓收税,还给钱庄,还是有一定的风险。”
“最好的办法,还是朝廷能在大灾荒的时代,从国库拿钱,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以此来以工代赈,既能解决灾民的温饱问题,又能修缮朝廷的基础设施,两全其美。”
“以工代赈应该成为国策,是可以在整个大明层面为朝廷解决问题。”
“可惜,当今皇上太抠门,目光太浅,就跟你一样,老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格局没有打开,终究还是农民思想。”
朱元璋本来对李进的前几句话感到震撼,结果说到最后,朱元璋却是被气得火冒三丈。
朱元璋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人做的事情?
这些灾民已经够惨了,李进竟然还要从这些人身上薅羊毛,难道李进真的没有一点人性?
眼看着朱元璋就要爆炸,李进赶忙解释道:
“那倒不是,是让义乌县衙去贷款,出面向粮商贷款。”
“要不然义乌县怎么会无缘无故多出来这么多的粮食?”
朱元璋一愣,县衙贷款?
他还从没有听说过有人敢向县衙贷款,难道就不怕县衙不还吗?
“粮商这么做,难道就不怕县衙赖账吗?”
“那倒不会,这笔贷款是借贷浦发钱庄的,是有抵押的。”
“他们如果敢赖账,那就直接把抵押全部拿走。”
李进面上风轻云淡,仿佛根本不在乎义乌县敢耍赖。
“抵押?那义乌县衙抵押了什么?”
朱元璋更是困惑,这义乌县穷的跟鬼一样,还有什么好抵押的?
李进说道:
“未来三年的赋税收入。”
朱元璋闻言,顿时气的吐血。
之前在听到义乌发生重大洪灾后,他就曾下过圣旨,要减免三年的义乌县的赋税。
结果现在这三年的赋税要全部落到了粮商的口袋,这让他实在郁闷至极。
“其实这也是有弊端的,毕竟就像我刚才说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李进给自己斟了一杯酒,慢慢品了一口,却说道:
“这些最终还是官府向百姓收税,还给钱庄,还是有一定的风险。”
“最好的办法,还是朝廷能在大灾荒的时代,从国库拿钱,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以此来以工代赈,既能解决灾民的温饱问题,又能修缮朝廷的基础设施,两全其美。”
“以工代赈应该成为国策,是可以在整个大明层面为朝廷解决问题。”
“可惜,当今皇上太抠门,目光太浅,就跟你一样,老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格局没有打开,终究还是农民思想。”
朱元璋本来对李进的前几句话感到震撼,结果说到最后,朱元璋却是被气得火冒三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