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定论,恢复算学在科举中的地位


  在场的一众文官,见朱樉把孔圣人都搬出来了,也都没了再反驳的心思。

  至于天下读书人会不会反驳,文官们表示: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们已经尽全力去说服秦王了,可他拿出了唐朝科举说事,最后又搬出了孔圣人。

  我等身为读书人,总不可能数典忘祖吧?

  瞧瞧,一下子就把自己摘了出来。

  “太子殿下,臣吕昶对将算学加入科举没有异议。”户部尚书吕昶出言道。

  他身为户部尚书,自然是希望手底下的人,能力强些,不然,他这把老骨头,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长时间。

  胡惟庸见此,眉头一挑。

  卧槽!你个老东西,这么着急表忠心?

  于是他也连忙开口:“太子殿下,臣胡惟庸亦没有异议。”

  百官一看,当朝左相都表态了,自己还矜持什么。

  于是一个个跪在地上附和!

  “太子殿下,臣等附议!”

  朱标见此,笑着看了朱樉一眼,没想到这事就这么成了!

  他还以为要扯上好几天呢!

  朱樉听着百官的言语,微微皱眉。

  “诸位大人,什么叫加入?

  这叫恢复,恢复算学在科举中的合法地位。”

  宋朝科举改革,加强了科举考试中策论的地位和重要性,但也废除了不少科目。

  其目的是统一思想,学术。

  科举考试前期重在诗赋论策,后期重在经学,王安石废诗赋考经义,正式正是这一转变的枢纽。

  元、明、清以程朱一家之说严酷统制知识分子思想,也由王安石用《三经新义》、《字说》等统制学校、科举而开其先河。

  明清科举所重的“八股文”,正是直接从王安石指定的“经义”演化而来。

  宋代科举杜绝引荐,纯以试卷定取舍,但考试内容的不合理却因此更加突出,诗赋、经义并不是选拔人才的科学尺度。

  像王安石、苏轼兄弟、范仲淹这样兼长文学与政事的人才,实在是凤毛麟角。

  唐代“通榜”办法允许考官有较大的自主权,只要考官正值,就能选出那些虽不长于文词却德才兼具的士人,唐代政绩卓著的卿相大臣比宋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