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第四十章 。(第2页)

 

    降温到了33ka b结束。
 

    其后两百年,维持了气温平暖的状态。商朝在这个时间段内出现了武丁盛世。
 

    3130ka b ,这一百年发生了突然降温。
 

    约公元前1100年,即305kab,冰岛发生了全新世以来最大的火山喷发。
 

    部分学者认为火山喷发是全球降温主因。
 

    也有一些持质疑意见,但至少认同火山活动让降温趋势雪上加霜,让降温幅度加剧。
 

    这次降温,标志着从8530ka b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结束。
 

    我们已经看到持续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中有过几次振荡。新石器时代文化、夏朝、商朝在这段时间内兴衰变化。
 

    当大暖期结束会发生什么
 

    30kab,即公元前1050年。
 

    商朝在这一时间左右灭亡,被周朝取代了。
 

    30kab起,气温回暖了。
 

    虽然从更长的时间段观察,其温暖程度比不过此前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但在30285kab的一百五十年呈温暖趋势。
 

    换句话说,西周早期虽不及殷商时温暖,但也在偏暖温度中度过。
 

    当时,西周官方的铭文先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多记载于竹简上。竹子喜暖,它能在黄河流域的广泛生长,也表明了气候的温暖程度。
 

    在温暖中,西周从周武王传至周懿王。
 

    司马迁描述“懿王之时,王室遂衰”。此后,周孝王夺位,也是周朝史上的第一次夺位之变。
 

    285kab,周孝王执政期间,正遇上了气温变化点,降温趋势来了。
 

    从28527kab,一百五十年间的气温干冷。
 

    是从周孝王在位开始,汉水、长江结冰。此后气候异常频发,多位君王都遇上了大旱。比如周厉王、周幽王、周宣王等等。
 

    竹书纪年“泾、渭、洛竭,岐山崩”,诗经“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能在古籍中找到诸如此类气候异常现象的相关记载。
 

    西周走过了前一百五十年的兴盛,从285kab的降温起,后来的一百多年日益衰落。
 

    这股降温在27kab得以缓解。
 

    此时是公元前750年。西周已经在公元前771年灭亡,此时进入了东周春秋。
 

    整个春秋时期气温偏暖,与其后的战国时期气温温凉形成对比。
 

    两个时期对比来看,春秋相对平和,战国则是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
 

    说到这里,各位观众可能看出了奇妙的现象。
 

    朝代兴亡与气候暖冷变化居然同步了
 

    王朝上升的和平时期气候温暖。
 

    王朝衰败的战乱不休期气温下降转冷。
 

    从夏朝兴起到战国兵乱,莫不如是。
 

    以往研究历史,对于王朝兴衰的分析多集中在战乱、经济、君王能力等因素上,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度不高。
 

    直至九十年代,科技发展对于古代气候的考古越来越深入,能从更长的时空维度看到气候变化的威力。
 

    地球上仿佛存在一只看不见手,动则以千百年,将文明推向兴盛,又将文明拽入衰亡。冷期暖期的跨度之长,足以将一个王朝摆布于股掌之间。
 

    这是巧合吗
 

    那就继续拉长镜头去看,而首先要得到一份中华五千年的气候数据。
 

    这里就要提到著名的竺可桢曲线。
 

    早在1972年,竺可桢先生通过历代文献,提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总结了五千多年的中国气温变化曲线图。
 

    八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的考古物证不断完善气候曲线模型。
 

    然后,另一些学者再将王朝兴衰的曲线绘制出来,将它与气候曲线进行比对。发现两者几乎重叠,从而验证了“冷抑暖扬“的大致历史发展规律。
 

    此处需要着重说明警惕不要掉入气候决定论的陷阱中。
 

    气候冷暖脉动,只是王朝兴衰的影响因素之一。
 

    两条曲线对照时也出现了无法重叠的部分,那就是人为因素占比重,人力对历史发展影响强的体现。
 

    对于为什么会有此规律,两句朴实的俗语可以解释说明,即“民以食为天”与“看天吃饭”。
 

    中国古代文明主要起源于中东部地域,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
 

    暖期,季风雨带北进,且维持时间较长。北方降雨增加,而南边降雨减少。
 

    如此一来,北方湿润天气更利于当地粮食种植,南方的洪涝灾害减少亦是利于当地农业发展。
 

    气温下降进入冷期,情况就反着来了。
 

    季风雨带南移,且维持时间较短。北干南涝出现,不利于全境的农业生产。
 

    随之,粮食大面积歉收出现。很多人吃不饱,是一切动乱的根源。
 

    如果天公不作美的时间较短,还能通过政府调控比如开仓放粮去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