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四章 。(第2页)

 

    朱元璋的一番思量就在须臾之间,他没再让朱棣离开,只叫当值太监退守门外。
 

    “老四,你别一幅见鬼的表情,这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别挡着朕观景,你站到一旁,一起看看水镜。”
 

    这话说得语气淡定平静,仿佛瞧的不是水镜异象,而是一颗大白菜。
 

    朱棣当即懂了,如此诡象不是第一次出现,而近一个月的疑惑也得到了解答。
 

    之前获得宫中内幕消息,父皇本来已经写了明诏准备在宣布谁是新太子。
 

    尽管无法获知圣旨上是写了谁的名字,但知道宣布时间是在九月中旬。这件非常重要的事却像石入大海,竟然没了后续。
 

    为什么呢
 

    现在终于有答案了。
 

    朱棣的心悬了起来。
 

    他的父亲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定的人,不能说朝纲独断,但决定的事不会轻易更改。
 

    水镜诡像居然影响了宣读立太子的诏书,必有超出非同寻常的地方。这个非常之处对自己来说会造成哪种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
 

    上次说到郑和七下西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太子朱标之死。我们假设朱标没有病逝,他顺利继承了皇位,即便同样派人出洋,领队极可能轮不到郑和。
 

    郑和,在靖难之役中崭露头角。如果朱标登基,十之不会有那番战乱。没有赐名郑和,他只是一个太监,一个与新皇没多少关系的太监。
 

    太监,谁能用
 

    答案过于简单,是老朱家人。
 

    朱元璋瞧着这短短几句话,马上嗅出了一股腥风血雨。
 

    什么是“靖难之役”靖难意思是平定叛乱。
 

    那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催发了战争谁参与其中让一个服侍王族的太监立功,且叫他平步青云,成为七下西洋的领队能是什么样功劳
 

    朱棣紧盯着水镜,电光火石之间明白了这古怪之物代表了什么。
 

    让父皇对立储的态度发生转变,是因为他窥见了大明发展的某段轨迹。水镜可能是后来人在讲述明朝历史。
 

    不妙
 

    朱棣尽量不动声色,脑中飞速转动起来。
 

    如果没有水镜出现,朱元璋会立朱允炆为继任者的可能性极高。
 

    自己能服气吗
 

    现阶段肯定不能,他找不到敬重那个侄子的理由。
 

    几年之后呢
 

    朱允炆能迅速成长到先太子朱标的高度吗如果不能,又会是什么局面
 

    可不是一纸传位诏书就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
 

    不是上任帝王决定谁继位,那个被指定的继承者就能稳居宝座,否则怎么会有玄武门之变。
 

    朱棣在心里默念着能者居之,而瞧着水镜的目光隐隐不善这东西坏得很,或许会暴露他心底的不甘。
 

    水镜内的影像在继续,丝毫不因观影者的喜恶而改变。
 

    对于七下西洋,说是追溯到朱标之死,因为还能有一种王朝发展的假设。假设朱标身体健康地继位了,他会与judy一样做出这个政策决定吗
 

    以下仅仅是个人看法,朱标很可能不会如此大力宣扬大明国威于海上。
 

    朱标是由朱八八精心培养,做了二十五年的太子。与后来的清朝康熙与胤礽父子反目两废太子截然不同,大明这对天家父子的关系很是融洽。
 

    融洽,需要双向奔赴。即便朱标对于洪武帝的治国理念不能说百分百认同,但也会吸纳七成思想。
 

    朱八八想派人大规模下南洋吗
 

    在他的时代,恐怕没强烈的想法。虽然他一手成立的水师很强大,但对民间实行了海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