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钧

991【官渡之战复刻版】(第2页)


一直垒到三丈高,李正终于下达军令,把二十多门火炮,全都顺着斜坡拖到高台上。

炮兵测量员开始行动,计算炮台与目标的距离和高度差。

大同军最近几年新造的火炮,全部属于线膛炮。直膛线,圆炮弹,前膛装,纯粹是为了提高射速——直膛线可极大提高前膛填装效率,并且略微提高火炮的射程。

至于螺旋膛线,一百年前就有了,但目前还真不太用得上。

虽然可以提高射程和精度,但前膛填装速度极慢。也可以改造炮弹形状,弄成米尼弹的放大版,但这玩意儿有屁用啊。在炮弹不能爆炸的时代,圆锥形远远不如球型好用,球型炮弹可弹跳翻滚打一串!

后蹚枪和后蹚炮,目前正在研发当中,但短期内很难用于实战。

气密性问题,由赵瀚提供思路,工匠们很快就解决了。

但药筒始终是个坎啊,此时没有无烟火药,也没有雷汞来造火帽。不管是后蹚枪还是后蹚炮,发射之后都有大量残渣,清理起来比前膛火器麻烦无数倍。

这得等化学进步,科技树还缺了一环。

“轰轰轰轰!”

二十多门火炮发射,全部瞄准最近的两处棱堡,火炮射程也只能允许打到那里。

直膛线,圆炮弹,精度依旧感人。

即便计算好了抛物线,可也只有四发炮弹落于棱堡。而且,一处敌军炮台都没击中,倒是砸死了几个哥萨克。

“还击!”

巴什科夫吼道。

事实证明,传统办法还是很管用的。

历史上,清军垒筑高台,居高临下发炮,把哥萨克打得毫无脾气。

如今也是一样,大同军的炮台高十米,仰角发射能轻松轰击敌军炮台。而哥萨克的棱堡炮台,高度仅为五米,中间隔着一条黑龙江,顶多能砸中大同军占据的子堡城墙。

当然,哥萨克的母堡,还设计了一个防御炮垒,足足有十一米高。

但这个炮垒建在西城墙上,那里有唯一的陆路通道,也是攻城方最容易进攻的地方,因此才要重点布置火力。大同军在东南边进行炮击,打不到敌军的炮垒,敌军炮垒也挨不着大同军的高台。

打了几炮之后,巴什科夫只得作罢,命令士兵撤回城内。

至于那些火炮,就让大同军轰击呗,反正铁疙瘩挨了炮也不容易砸坏。等到了晚上,再把火炮拖进城,真正作战时拉上城墙即可。堡垒外围三道栅栏和壕沟,足够拖时间重新布置炮兵阵地。

巴什科夫还有秘密武器,一种可以爆炸的炮弹。

炮弹上有引线,先点燃炮弹引线,再点燃火炮引线,就能发射出这种开花弹。不是啥新玩意儿,几十年前就有了,但缺点太过明显,大同军都懒得去制造。

发现敌军城墙上没人了,李正下令道:“抬高角度,打城内建筑!”

火炮45度仰角射击,射程是最远的。

一发又一发炮弹,落在城内建筑中,不时就把房顶打个窟窿,偶尔还能把房屋墙体砸塌。

城内的敌军,只能舍弃中间的房屋,全都住在靠近城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