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杀心(第2页)

  而北方常年战乱,光是这个环境相比下来,北方的学术整体水平就远远不如南方,但是科举不止是单单的为国选才这一个用途,

  还有一点便是将这些科举名额在全大明的范围内,平均的分配出去,

  好叫缓解各地方之间的矛盾能让各地方都有人上朝做官,

  如果全是从南方选才的话,难免会寒了北方人的心,北方的学子又如何为大明出力呢?

  这便是朱元璋担心的症结所在,在之前所有因此事谏言的官员中,从未有人看到过这一层,

  他们只觉得是科举之争,不应该受到籍贯的束缚,而应唯才是举,但是以朱元璋的高度来看,这是完全不对的,

  说句不好听的,大明还没有落魄到特别需要某个大才来左右大明的局势,当然刘秀是个例外,除此之外,朱元璋也不信有人的才华能高到刘秀这种地步,

  所以为国选才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来缓解社会各阶层的矛盾,给平民学子也有一个上进的出路

  就像一个扎紧的大口袋,你怎么都要让它漏点气儿,不然里面的生活的人不都被活活憋死了吗?

  而各王朝覆灭,就是因为社会阶层固化,有钱人永远是有钱人,穷人一辈子是穷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一生的命运,

  别人再没有改变的机会,所以才逼得这些底层人不得不造反,朱元璋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他深以为然的知道阶级流动的重要性,因此他如此重视科举,其中深意就在于此,

  但是于公于私来说,这次科举的主考官和副考官并无私心,一心只为国选才,完全没有弄死他们的必要,可是形势就逼到这儿了,朱元璋也不得不狠下心来把他俩给收拾掉,

  不然的话,如何平掉北人学子的民愤呢?

  就在这时,太子朱标从殿外走来,朱元璋抬眼一看,科举都已经进行了大半个时辰,朱标这个时候才来,双眼中不由得露出不满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