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港岛震动,投资内地真这么赚钱?(第2页)

 

写的很是详细。

 

“这个太平手袋厂的张子弥我知道,他之前就是逃港来的,没想到回内地建厂去了,怪不得生意越做越大。”

 

“龙昌玩具厂的老板是不是叫梁麟?我记得他六十年代跑来的港岛,还在我店里当过学徒,虽然自己当了老板,但是规模一直不大,怎么给内地的加工费一个月就有五十万,那他一年的利润至少得有一千万了。”

 

“一千万?这不是赶上了玩具大王蔡志明?”

 

“我的天啊,去内地真的能赚这么多钱吗?”

 

“看内地的政策,只需要带去资金和设备,人工和厂房内地就可以帮你解决,这省去了将近一半多的开支,赚钱是肯定的,而且成本降低了,价格上也能更有优势,不赚钱都难啊!”

 

港岛大街小巷,到处都在议论着东莞深圳的合资工厂。

 

太平手袋厂、龙昌玩具厂、哈一代玩具厂、太平洋纺织厂、中南钟表厂、大成制衣厂

 

这些厂的底细更是全都被扒了出来。

 

八十年代初,港岛和南洋对内地有了解吗?

 

可以说少之又少。

 

能了解到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通过报纸的高屋建瓴,来看待对岸的局势。

 

而对于内地百姓的生活,了解的唯一途径,就是从逃港过来的穷亲戚口中知道一二。

 

穷是真的穷,但是发展却也是真的在发展。

 

港岛和南洋一众媒体有客观的对待内地吗?

 

没有,更多是俯视的态度。

 

而有些官员为了招商引资,无底线的出让,对于港人和国人的区别对待,更是助长了这种俯视。

 

再加上后来的两岸通商,货币汇率,工资待遇等原因,以至于港岛的一个出租车司机,都能跑到对岸来包一个二奶。

 

以至于,等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全面崛起,港岛反而接受不了这种落差。

 

深究下来,最大的原因,还是两者欠乏沟通,没有人以平等的视角,去看待港岛和内地。

 

查梁勇的游记,在这个时刻,突然杀入了港岛五百万市民眼前。

 

在这个时刻很好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平等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