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不可思议的奇迹,一系列连锁反应(第2页)
前世从未有过的报道,这几天疯了一般陆续出现。
而且每一篇质量都这么高。
这是个人才。
邵维鼎瞳孔微缩。
不管怎样,一定要从大公报把这人挖到手。
不光是目光精准的问题,仅仅是对全球制造业进行全盘分析,就能看出这么多。
足以说明,这人的眼界和格局,远胜于此时港岛的大多数人。
他前世不过是个迪奥代理,这辈子能够如此风生水起。
一靠的是他对于后世的先知先觉。
二靠的是邵毅府之子的这个身份。
三靠的就是身边涌现的各种人才。
安东尼如是,欧克林如是。
宋毅、宋尧、查克菲尼、罗伯特。
甚至是方协文、徐浩文这些在后世连事迹都没留下的人,在这个时空都可称得上是个人才。
对于自己的定位,邵维鼎从始至终都很清晰。
就是统帅,是战车上的指挥,做到把控方向即可。
具体的事情,还是得交给手下人去做。
而眼下这位大公报笔者,很显然足以让他抛下橄榄枝。
他一贯都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才能的人很多,欠缺的不过是个平台。
对于这篇报道,邵维鼎已经足够给予重视了。
但是他显然还是小看了《大公报》这篇文章的影响力。
“港岛,作为全球范围内知名的自由贸易港,上有内地、湾岛作为市场支撑,下是日本连接南洋诸国的跳板。”
“做贸易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如果只做贸易,那无疑会出现一个问题。”
“我们无法把控产品质量,是会被卡脖子的。”
“所以,但凡在港岛的贸易巨头,无不贸易实业两手抓。”
“如郭和年先生的嘉里集团,鲍玉港先生的环球航运、霍正英先生的霍正英集团。”
“而在港岛,要想进入实业,必然要面对一个问题,港岛是轻工业为主的城市,制造业发达,但是多以代工为主。”
“代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做最辛苦的事情,赚最少的钱。”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港岛制造业在港岛gdp占比年年下滑,就像是李家城先生这样的人,也弃制造业而走地产,行金融这条路。”
“世界船王,弃船上岸,拥抱的,也正是地产与金融。”
“难道,在港岛,实业家们要想突围,就只有这么一条出路吗?”
“面对这种窘况,邵维鼎先生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他推出了自己的自主品牌,satch。”
“他打造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零售渠道,不依托于外力,一力承担起了生产、销售、品牌建立的全产业链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