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朱元璋的担忧(第2页)

 到了今天,很多商人来到大同就是为了进货。

 “为何元庭推行的互市,就取不到如此好的效果呢?”朱元璋问道徐妙云。

 徐妙云站在一旁,轻声道:“回父皇,儿媳认为,这是环境所致。”

 朱元璋点了点头,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王爷曾提出过两个字,‘孵化’”

 “想要一个适合贸易,适合互市的环境,都需要进行孵化。而孵化的过程包括很多,其中最刚需的,应该是便利的交通跟长期经营的稳定。”

 “商会开辟商队,也需要投资巨大的成本。他们需要雇人押运货物,需要在运货途中有可靠安全的休息地。也需要适合路况的马车跟车夫。”

 “而便利的交通,则更加是货物往来重中之重!”

 徐妙云红唇轻启,目光坦然,神情自信。

 她双手平放于小腹前,自若道:“元庭不止一次想要建立草原人和汉人的互市,可归根结底,他们只是要敛财罢了。也就是王爷口中常说的割韭菜。”

 “商人心里都清楚,元庭最是贪得无厌,到了至正年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增加赋税。这种大环境下,商人人人自危,不可能在北方行商。”

 “加上元庭近几十年没有修复官道,各地官道破烂不堪自然也就没有行商的大环境。”

 “而我大明则不同,大明官道畅通,又有明君当道。这互市的生意自然是长久而稳定!”

 朱元璋愣了下,随后忍不住笑出声。

 “妙云丫头啊,你这个儿媳,可是把咱这个公公给抬到天上去了!”朱元璋忍不住抚须大笑。

 对于徐妙云这个儿媳,朱元璋那真是满意的很。

 唯一有些让他担心的,就是她跟老三两个人竟撞一块,以后要是吵架那可不好收拾。两个人都是心高气傲,且心思缜密的人……。

 朱元璋打断了自己的思绪,随后看着徐妙云道:“钢厂的钢材,怎么样了?”

 十天前,朱元璋去了大同炼钢厂,对于其中的钢材那是惊为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