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燧边取暖(第2页)

 “岳先生既然能看到秦国弊病,想必也有解决之策。还请岳先生不吝赐教。”

 其他人也纷纷拜下,“还请岳先生赐教!”

 岳川想了想,说道:“我们常说穷苦人家,却不知穷苦人家只是日子苦了点,终究还能过下去。比穷苦人家更艰难的是贫寒人家,不但穷苦,还寒冷,而寒冷,一个是无粒米果腹、无寸缕蔽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无片瓦遮身。”

 岳川指了指远处炊烟袅袅、白气升腾的稷下饭庄方向。

 “稷下乘凉,令人向往,但这仅仅解决了果腹的问题,让人能够吃饱饭,不至于饿死。可是凛冬降临,没有御寒的衣物、没有遮风挡雨的房屋、没有取暖的柴薪,一样会冻死!”

 孔黑子感慨,“是啊,百姓要的不单单是吃饱。除了稷下乘凉,还有燧边取暖。”

 稷下乘凉?

 燧边取暖?

 燧,最早是指燧人氏,后来成了取火工具的代名词。

 燧边取暖,可以理解为篝火堆旁烤火。

 岳川也琢磨着这两个词,暗道:不错,对仗工整。

 随即,岳川拿起火耗子,向众人说道:“贫寒之人,毕生所求不过是温饱。为政者不能令百姓温饱,不仅仅是失职,更是失德、失智!”

 贫寒?

 温饱?

 简简单单四个字,却道尽了百姓的辛酸。

 温饱,听起来微不足道,却是贫寒人家遥不可及的梦想。

 龙阳突然说道:“翁卿!”

 “臣在!”

 “姜国百姓,可有人忍饥、挨饿、受风寒?”

 翁胖子迅速思考,随即摇头,“没有!绝对没有!臣敢以性……名誉发誓,绝对没有!”

 姜国百姓登记户籍的时候,首要条件就是在姜国有住宅。

 能领姜国户籍,就不存在“无片瓦遮身”。

 而且,姜国免除苛捐杂税,农税三十税一,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种地肯定能吃喝无忧。

 就算没有地的城镇居民,也可以进作坊干活领薪水,或者拿补贴低价购买独轮车,做些小买卖,或者帮忙运粮、运货赚取工钱。

 姜国粮价稳定,工钱足以养活家人。

 就算是孩童,也可以报名学堂,开春后由国家提供衣食、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