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功德(第2页)

这个事儿。此事也关系到府衙接下来一年过得是丰是歉,祁泰、小吴都非常的关心,章司马也早早要了一份府衙与下面各县之间的分配比例表,将这项工作也记在了自己的本本上。 今天的收成不错,府衙所管之粮仓业已准备完毕,南平县因为近,是最选开始向府衙输粮的,颗粒也饱满。莫、关等人也陆续到来,王县令到得最晚,数目还是整齐的。 众人先在府衙碰个头,将今年主要的任务总结了个清楚,这次去州府缴粮是由祝缨名正言顺地带队,四个人都非常的放心!往年她只是个县令的时候就很不好惹了,这次输粮一定是非常顺利的! 他们猜测得很对,祝缨这次输粮也是比较顺利的,缴完了粮,他们没有马上离开,还是去刺史府拜见冷云。 —————————————— 天气渐渐没那么炎热了,冷云身上的衣服穿得整齐了不少,见到祝缨说:“来得正好!” 祝缨道:“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要来缴粮兼回些事儿的,可不是正好的时候么?” “我不是说那个!你快来看看这两个活宝吧。” 祝缨奇道:“什么?” 冷云头疼地说:“正是要紧的时候呢,他们两个倒闹起来了!”他指幕僚中的另一位王先生,让王先生代为解说。平素,冷云身边该是薛、董二位不离左右的,没有这个也有那个,今天两个都不在。 王先生也苦着脸,说:“二位先生为着钱粮谁管的事儿争执了起来。钱粮上的事儿本该是董先生管的,他老人家是账目上的行家。刑名上的事儿是薛先生管的,他于捕盗断案也是精通的。近来薛先生连钱粮上也颇上心了,我们想,董先生年高,许是两位先生自有默契。哪知……” 此事祝缨已有觉察,薛先生对宿麦是过于上心了。想必也是因为董先生得了官身而薛先生未得罢了。 祝缨道:“大人没与二人好好开解开解?” 冷云双手一摊:“有什么好开解的?倒是怨起我来了?!不就是那点子事么?你说,怎么办好?” 祝缨道:“这是大人身边的事儿,自然也只有大人才能决断。您拿出主意来才好。”她打定主意不管这个事儿。刑名上的事儿本是薛先生的长项,但是黄十二的案子被董先生赶上了,又因此很幸运地有了官身,这找谁说理去?两人当时就排了那个班不是? 冷云道:“现在不管不行了,粮税征完,别驾送粮上京。接下来就是种宿麦了!他两个要闹起来,那可不成!”虽然钱粮是董先生管的,薛先生要撂了挑子,他也难受。 祝缨双手一摊:“大人身边的人,不该让别人来管。大人何妨亲自与他谈上一谈?” “谈什么?唉,实在不行,只好打发他回京城啦!” “咝——” “是吧?”冷云一脸的生无可恋,“他可真够能闹腾的。” 祝缨愈发不想掺和这事儿了,她说:“那是不得已的办法,能说通还是说一说吧。”董先生是个官身,且都六十多了,薛先生才四十来岁,就按年龄算吧,还是薛先生能干得久一点。但是如果薛先生太冒进,对官位过于执着,恐怕不能专心为冷云办事,如何取舍不是她能代冷云决定的,还得冷云自己斟酌。冷云身边这些人,都是冷侯给配的,她又不知这些人的底细,这些人又与她没有什么利害关系,瞎说什么? “都是为您效力、以您为准。”祝缨说。她一丁点儿的锅也不想背。 冷云想了一下,道:“好吧,我自己想。” 祝缨道:“若是大人调和不了,想打发了谁,也请客客气气的,不要结怨才好。” 冷云一撇嘴:“怕他怎地?” 祝缨不吱声了。 冷云还又不放过她,说:“接下来就是宿麦了吧?” 祝缨道:“是。”将南府微调过的计划又向冷云汇报了一变,冷云记不得具体的细节,说:“好像与你上回说的不太一样。” 祝缨道:“是。下官到南府这些时日,又有了一点变动,变化不大。照此看来,福禄县、思城县之全境,南平县、河东县之大半,今年可以了。” 冷云好奇地问:“怎么突然这么快了?” 还不是你们催的?!祝缨道:“思城县去年办了黄十二,许多事情都好办了。”黄家兼并来的土地虽然分配了,却是连成一片的,比较好管理。再来水利设施之类没了黄十二这个阻碍,也可以统筹全局了。 郭县令不知为何比之前更配合了,王县令也颇有干劲。 冷云道:“我恨不得还能再办几个这样的!这样人人有功拿,也不至于这么啰嗦了。” 祝缨陪着感慨了一回:“是啊……”除豪强、括稳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难的。既容易被利用,又容易被蒙骗,还容易被告发。 与冷云一番对话之后,祝缨便意识到此地不宜久留,借口要回去布置宿麦种植的事宜,飞快地带着几个县令跑回了南府,连例行的在州城采购都压缩了时间。 ———————— 回到南府之后,祝缨便给四个县令下了死命令,休息几天,赶紧准备宿麦!必须得干好! 她自己就与花姐、张仙姑准备往京城送的礼物,时候不早了,拖着许多的货物抵达京城必要到十二月了。今年她是知府了,往各处送的礼物得加厚一点儿,此外又有她提前为郑霖婚礼准备的东西,虽然不知道这姑娘订亲了没有、跟谁结婚、什么时候出嫁,先准备着总没错的。今年不嫁就明年,继续给她攒着 她又忙着写信,保持好了与京城的关系与在南府做出政绩同样的重要。今年她又特别给陈峦那里也写一封信,预备让人路过的时候

拐个弯儿再给他多送一分礼物——现在终于有更多的钱和人手了。 其中,给赵苏的信里特别多写了一点对家事的嘱托。她让赵苏将那一份给郑霖准备的东西存放好,什么时候听说郑霖要订婚或者结婚了,什么时候酌情给送过去。又写了一些其他的嘱咐,也没忘了一些“贫贱之交”,让赵苏掐着点儿过年的时候给曹昌等人也分发些物品之类。 这一年要写的信尤其的多,祝缨足写了一整天才写完。派了小黄小柳两个带队押送,又许小吴等人捎带物品回去。 她掐好了日子,比各地往朝廷输送粮草的队伍稍晚动身,挨着个尾巴,既能蹭一下大队的人多势重安全,又不至于与朝廷官队抢道。 才送走这队伍,郭县令又来求见。 此时宿麦尚未播种,连工程都只是将将开工,祝缨道:“有什么事么?” 郭县令陪笑道:“想向大人借个人。” 祝缨道:“什么人?” 郭县令道:“就是,府衙里那个江娘子。” “诶?” 郭县令道:“却才下面报案,出了个人命。死的是个女子,还是新婚,婆家娘家各执一词闹得不可开交。南平县并无女子为仵作的,往常都是寻个接生婆之类,下官见大人这里人员齐备,回去一想,有个女仵作确实更方便些,一年也花不了几个钱、几斗米。这一行本来没什么女人干的,现找是来不及了,故请大人行个方便。” 祝缨道:“原来如此,这便不难,哎,你预备找女仵作了?” “唉,就是找不着。” “唔,你找俩机灵的,跟着小江学吧。这事儿我做主了。” 郭县令道:“那可太好啦!多谢大人!那现在这个……” “牛金,把小江请来。” 牛金答应一声,他已摸着了门儿,祝缨口中的“小江”是江娘子,别人口里的“小江”是江舟。他跑到停尸房那儿,站在门口叫了一声:“江娘子,大人有请。” 小江出来,问道:“什么事?” 牛金道:“有个案子。” “稍等。” 她自搬出府衙之后闲言碎语少了很多,与之相应的,因为仵作这个职业,躲着她的人又多了不少。她平常连江舟也不让多到她这儿来,听到招呼锁好了门才跟着牛金到了签押房。 郭县令见到她来,有点惋惜:倒是个佳人,可惜了。 祝缨已对小江简要说了情况,让她跟郭县令走一趟:“带上江舟吧。哎,郭县令,县衙有女监?能腾得出手就派两个跟着她去,从现在开始学。小江,教不教?” 小江微笑道:“只要她们敢学。” 郭县令道:“这回是来不及了的,人已经死了,再耽误怕尸身腐败。” 小江敛容道:“那就走吧。” “这、这,不用收拾么?” “大人去点人马,我去收拾家什,叫上小舟就能走。” 祝缨道:“去支领车马。” “是。” 小江等人走后,祝缨又问项乐:“你师姐怎么样了?”这几天项安虽得了她的允许,但总是不在身边。项安与项乐一样,都是很安静守时的人,如果不是有特别的时候是不会缺勤她身边的护卫差使的。 项乐道:“请大娘看了一回,说是以前底子有点儿亏了,师傅又死了,她累的。人是一口气儿撑着,等安顿下来一口气松了就病了。大娘好心,又给了好些好药。这两天已好了一些了。” 祝缨道:“那就好,让项安也别累着了。” “是。” 项乐心里感动,口上却不表白多言,只紧跟着祝缨,看她又去榨甘蔗汁,也去帮着使力。 花姐因祝缨到厨房忙,林寡妇向她说:“男人家不合进灶间。”便也走到厨房,看祝缨又在瞎忙。她对林寡妇说:“进就进了,你瞧巧儿,他爹还天天在灶间打转呢。” 祝缨道:“那是。”她捏着笔,将自己试做糖的步骤都记下来,一边写一边问花姐:“你有本子不?” “什么?” “一些验方呀!既然博士他们的道理不通,你这试过有效的方子不记下来推广吗?”祝缨很奇怪地问。她自福禄县种麦起就是这么个法子,如今制糖虽不必非得自己弄出法子来,但也打算自己先动手做过知道是怎么个意思之后,再寻制糖的工匠来改良工艺,这个也是要记录的。 都是类似的事,花姐之医术为何不能记载? 她对灶间门口招招手:“干嘛呢?要看就进来大大方方地看。” 苏喆和两个小姑娘从门边跳进了门框:“阿翁!你干嘛呢?” “做糖。” “上次那个?有点甜,又不太甜。”苏喆虽然是山寨里的姑娘,却能比山下的贫民吃得更好,更好的糖霜她也吃过。 祝缨道:“等着,我一定做出更好的。大姐,你想想?” 花姐道:“我也记过些笔记,要流传出去还嫌早吧?” “管它呢!先记着,记清楚些,总比叫人胡说八道说你不疼好吧?你记,只要应验了的,我给它结集成册。笑话了,狗屁不通的歪诗文章都敢刊刻送人,救命的医术为何不能刊刻出来?这是功德。”祝缨理所当然地说。 说着,她又想起了小江:“诶?小江单验女尸也可记一下。” 她舀出一碗柘浆给了苏喆:“呐,这个好喝。”顺手给两个小丫环也各分了一碗。 花姐道:“那行,我回去整理一下笔记。唉,还道医学博士能给我多些指点的。” “应该也有,”祝缨中肯地说,“他们学医多年,有些道理还是精通的,你自己斟酌取舍呗。” 两人一边弄一边说,祝缨尝试了过滤,却感觉用滤酒的方法滤柘浆不太行。最后说:“罢了,还是悬赏吧!” 花姐笑道:“不弄了?” 祝缨道:“家什先留着,以